佛灭度后,小乘盛世,出家修道证果,都是依阿含经典。当时研修大乘的不是没有,而是为数薄弱。过后七百年,龙树菩萨出世。龙树不是不通唯识,由于小乘和外道势力甚大,只有依照般若经典,与弟子提婆分别造《十二门论》、《中论》、《百论》等,倡导中观弘扬大乘,破小乘和外道对法的执着,大乘佛法才有了位置。又过二百年,无着菩萨出世。无着与龙树一样,都是登地圣者。无着一方面在禅定中听弥勒(后补佛)讲授唯识,又一方面在中印度摩揭陀国那烂陀寺倡导唯识,当时的那烂陀寺是东南亚地区最高学府,学者数千人,无着虽是该寺住持(大学校长),却遭到小乘和外道的极力反对,云:唯识非佛说。无着只有上升兜率请弥勒说法,弥勒根据《解深密经》讲《瑜伽师地论》,法音从兜率内院贯注那烂陀寺,每日后日分开讲,中夜分结束,闻法者达九千余人。弥勒接着又讲《辩中边论》、《分别瑜伽论》、《大乘庄严经论》和《能断金刚经论》,一共讲了三月有余,无着作的记录,世上才有了这类宝典,大乘佛法从此走向兴旺。
无着为弘扬佛三时中道了义,依弥勒《瑜伽师地论》造《摄大乘论》、《阿毗达磨杂集论》、《显扬圣教论》等,倡导唯识弘扬大乘,并委托其弟世亲菩萨有系统地从教、理、行、果建立一套唯识教法,以接引后学。世亲依《瑜珈师地论》和《摄大乘论》造《大乘百法明门论》和《大乘五蕴论》,为初学者奠定了一个基础的基础。接着造《唯识二十论》,破小乘和外道对识外有境的执着,成立唯识。最后有次第地写好《唯识三十颂》后,还没有造论就谢世了,弟子们纷纷起来为此颂造论,把大乘佛法不断推向高潮。无着以后是世亲,世亲以后是护法,护法以后是戒贤接任那烂陀寺住持,是古印度大乘佛法最兴旺时期。玄奘师承戒贤,将我佛如来一代圣教接回东土后,天竺无人继承,流散在民间的婆罗门教混入教团内部,佛法逐渐变质政府不予支持,外教入侵印度取代佛教,释氏在古印度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圣教则全部灭度。
我国唐代玄奘,对西域传来的佛教经典,感到无有系统地说法,早就萌发了西行思想。贞观三年,玄奘在长安大兴善寺听不空说,弥勒在印度讲《瑜伽师地论》,即动身去印度求学。玄奘历经千难万险,来到中印度摩揭陀国那烂陀寺,戒贤为玄奘开讲《瑜伽师地论》,面对的是所有学者,非玄奘一人。玄奘在就学期间,五年未出寺门,前后从头至尾听了三次,随后两年又追随胜军继学唯识。玄奘作为一个虔诚留学的国外学者,对梵语乃至声明因明等,与天竺学者相比,亦不逊色。在周游各国的参学中,玄奘务真求实戒骄戒躁,受到了教内外一致好评,为中国人争得了“解脱天”、“大乘天”的最高荣誉。贞观十九年,玄奘如愿地完成了所有学业,请来梵典六百五十七部,及佛舍利等重要宝物,在戒日王等国王的帮助下,很圆满地回到了祖国。
玄奘回国后在唐太宗大力支持下,一方面组织国立译场,在翻译经典既保持了古印度梵语原貌,亦不违诸经任何法义;另方面在培育僧才造就了一批学者,如负有影响的神昉、嘉尚、普光及窥基四哲,尤其是功不可没的窥基法师,在协助玄奘和荷担如来家业,把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智慧全部奉献了人类。
玄奘为使我佛圣教在东土扎根生果,依弟子窥基主张,将印度带回十个论师(护法、德慧、安慧、亲胜、难陀、净月、火辩、胜友、胜子、智月)对《唯识三十颂》的注释,取其精华部分,依护法菩萨为主糅集成册,名《成唯识论》。按照唐代时期中国佛教开宗立祖的特点,让教内相互和谐共同发展,以六经十一论为依据,在长安大慈恩寺成立唯识法相宗。其传承是:释迦牟尼佛→弥勒→无着→世亲→护法→戒贤→玄奘。
六经十一论:六经是《解深密经》、《华严经》、《楞伽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阿毗达磨经》、《厚严经》;十一论有《瑜伽师地论》、《辩中边论》、《分别瑜伽论》、《大乘庄严经论》、《摄大乘论》、《阿毗达磨杂集论》、《显扬圣教论》、《唯识二十论》、《十地经论》、《集量论》、《观所缘缘论》。
一本十支:一本是《瑜伽师地论》;十支有《大乘百法明门论》、《大乘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阿毗达磨杂集论》、《辩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
我国唯识法相学的传承:玄奘→窥基→慧沼→智周,三传过后法无继承,经典去向日本,此宗淹没千年有余。
民国初年,杨仁山居士从日本请回流失已久的唯识经典,委托学生欧阳竟无组织一批学者,于南京金陵刻经处支那内学院,在研究如是经典时,从《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一),窥基法师对古印度唯识法相学撰写的一篇序言,终于发现了佛教中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并出现了一批优秀学者,特别是太虚法师为继承和倡导唯识,在提倡人间佛教,创办武昌佛学院,对僧伽组织的改革等,做出了一定贡献。唯识法相学的复兴,形成了南欧北韩两大学派,南京欧阳竟无是以研究《成唯识论》为主;北京韩清净是以研究《瑜伽师地论》为主,在学术界至今备受关注。
当今佛教文化为人类社会应做的贡献,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挖掘和继承唯识宝库,是教内有志之士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