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灭度后九百年间,古印度无著菩萨根据佛三时中道了义,依弥勒《瑜伽师地论》,广造诸论宏扬大乘。无著造《摄大乘论》和弟子造《阿毗达磨杂集论》, 前者侧重是从唯识在说,后者侧重是从法相在说,此二如车两轮彼此相糅。世亲亲受无著《摄大乘论》,并为此论作疏,更造《百法》、《五蕴》、《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觉狮子菩萨亲受无著《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并为此论作释另成一册,安慧菩萨将集论和释论复以别行以杂释论,糅集一册名《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从此,古印度唯识法相学已具规模,大乘佛法不断走向高潮。后来玄奘法师集十大论师对《唯识三十颂》造论,取其精华糅集成册,名《成唯识论》,以补当年世亲未作此论之憾。窥基法师亲受玄奘唯识法相妙理,故造《唯识二十论述记》、《成唯识论述记》、《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等,使整个唯识法相学的思想体系更加完善。说明大乘佛法虽然诞生在印度,而发展在中国。
《阿毗达磨杂集论》是经、律、论当中论藏之一。达磨名法,阿毗有四义:一对法,此论能对向涅槃彼岸,若是法相法,皆通四谛。若是胜义法,唯是涅槃;二数法,此论以无量门分别名数,能成一合义;三通法,此论与教理行果相应,能通过一切契经;四伏法,此论道理圆成,能胜伏一切外道邪说异论。言杂集者,集有三义:一等集,此论虽标无著名,实乃登地诸大菩萨共集;二遍集,此论由能遍摄大乘阿毗达磨经,诸思择处名遍所集;三正集,此论结集无任何颠倒,令修行者终得无上菩提。集综名杂,杂有三义:一教诠杂;二文义杂;三参糅杂。此论文义虽杂,则义通三藏名贯二乘。
《阿毗达磨杂集论》总有二分八品,每分各有四品。本事分第一三法品,讲蕴、处、界三科,大小乘皆以此而为基础;第二摄品,讲本事无量,皆为蕴、处、界三科所摄;第三相应品,讲蕴、处、界三科彼此相应,应相互融通共同随顺;第四成就品,讲蕴、处、界三科,能成就有情世间及出世间法。抉择分第一谛品,讲苦、集、灭、道四谛,为世出世间的根本;第二法品,讲于通法中明三藏十二分教,以圣教为依以正法修行;第三得品,讲三乘在依法修行中,各所招感的阿罗汉、辟支佛、佛三种圣果;第四论义品,讲菩萨成就圣果后当成利他,说法造论不离契经。
总的来说,唯识是讲因果规律,法相是讲因果规律的集相,唯识与法相同样是因果关系。因此,讲唯识必结合法相,讲法相必结合唯识,这是一体两用的统一法则。如有情世间(内六根)与器世间(外六尘),同是一个阿赖耶识,由于此识有内四大种与外四大种,阿赖耶识随缘变现的内根身外器界,都是从蕴处界三科在说。从世间法来说,属众生所感的有漏染法。从出世间法来说,属大圣所感的无漏净法,唯独小乘证无余涅槃,没有出世的蕴处界法。
以上所说,我们若以唯识来通过法相,以法相来通过唯识,在博学多闻的修学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圆满自己,以证得究竟的无上正等正觉。安慧菩萨为《杂集论》写了一首礼敬三宝颂,即见此论的重要性。颂曰:
诸会真净究竟理 超圣行海升彼岸 证得一切法自在 善权化导不思议
无量稀有胜功德 自他并利所依止 敬礼如是大觉尊 无等妙法诸圣众
敬礼开演本论师 亲承圣旨分别者 由悟契经及解释 爰发正勤乃参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