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旅途的艰阻
在当时从中国到印度并不如今天这样容易,南行则有巨海重洋之险,北去则有雪山沙漠之阻,又无轮船飞机可以坦然安渡。法师到印度是从北道去的。他从长安经过甘肃的秦州、兰州、凉州、瓜州,出玉门关而入西域(今之新疆),度莫贺延碛(戈壁大沙漠)而至伊吾,再至高昌,过阿耆尼、屈支等国,度凌山葱岭,经过今天苏联的哈萨克共和国、乌兹别克共和国,出铁门再经过今天的阿富汗王国地方,度大雪山(喜马拉雅山)渐次乃至北印度。再至中印度,先后经历数十个国家,才到达了他的目的地摩揭陀国那烂陀寺。在这一漫长的旅途中,沙漠则千里无人,望人骨马粪而进,他匹马孤征,途中绝水,四夜五日无一滴沾喉,几至殒绝,幸而出险。度葱岭则蹊径崎岖,风雪交阻,复履重裘,不免寒战,悬釜而炊,席冰而卧,七日出山,徒侣隨冻死者十有三四,牛马尤甚。至于雪山,艰危又倍于凌碛之地,层冰峨峨,飞雪千里,世界最高之山,云结雪飞,莫至其表。人不能正立,鸟不能飞越,而凌溪雪涧,万一失足,随处都是葬身之地。没有坚实的身体,再加坚决的志愿,是不能越此长途的。这是一面。再则为人事的障碍。法师以贞观元年结侣陈表,请求西游。其时正是唐朝创业之初,禁绝国外交通,下诏不许。侣徒皆退,而师志益坚。贞观三年,岁遇霜灾,皇帝下诏道俗随丰四出,师乘此西向敦煌,时年二十有九。既至敦煌,又因朝廷禁令,凉州都督逼令还京。师乃夜行昼宿,潜到瓜州,私度玉门,过五烽躬冒矢石,幸而得免。待他五烽既过,沙漠得出,高昌国王恭敬迎请,待以殊礼。这正算得寒极而春,障难化作夷事了。然而却又由高昌王的爱慕而变作留难。他要以国供养,留法师作国师,管理僧徒,化导全国。在常情看来也算是难求难得的好人好事,但在奘师看来这又成了违反夙愿接受不了的强迫要求,婉言不得解决,遂以死拒,因之绝食。至第四日感动王心,乃稽首礼谢,许师西行。遂约为兄弟,发愿生生世世常作护持,为师度四沙弥,供给使;整治行装,备往返二十年留学的费用,给马三十匹,手力二十五人,遣殿中侍御史陪送,作通西域二十四国手书,各附绫帛为信。师乃上启作谢西行。此皆至诚所感非属幸运,中国圣哲所谓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者,法师当之无稍愧色!从此沿途畅通,列国迎送,除山岳风雪之艰难外,别无人事的阻难,至于人马侍从,浩荡前路,更不同于疋马孤征,沙漠孓行。遂乃观风采俗,历览名胜,瞻礼佛教圣迹,访问大德高僧,行旅之中兼勤学业,虽则劬劳,而乐可知矣。但是意外之事仍不能免,旅途遥远,盗贼实繁,其尤严重者,一在北印度磔迦国波罗奢大林中遇贼五十余人,劫夺衣资都尽,更挥刀驱众,就枯池屠杀。师自水穴逸出,走告耕农集众往救,解从人缚,始得生全。一在中印度阿踰陀国殑伽河中水贼十余船,迎流而至。劫师及同行至岸,搜求珍宝,彼贼事突迦天,年杀一人为祭,见师仪容伟丽,即欲杀以求福,从人解救不得,贼设坛作祭,拔刀牵法师上,欲即挥刃。法师坦然无惧,既知不免,语贼愿赐少时莫相逼恼,使我安心取灭。乃专心睹史弥勒菩萨,愿得生彼受《瑜伽论》,成就通慧,还来下生,化此诸人。即见慈氏菩萨大众围绕,身心欢喜,不知有贼。同伴号哭。须臾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河流涌浪,漂覆船舫。贼徒大骇,急礼拜忏悔。师开目问曰:“时已至耶?”贼言不敢害师。师因为说善恶业报,令断恶行,贼等礼谢,投贼具于河流,还衣资于本主,风波还静人众获安,亦云险矣。这是《慈恩传》上所说的。我四十年前时读至此,感动流泪。胸臆朗然。当生死巨变而安定若兹,悲智宏深,须弥不动,允为吾人典范矣。今略抄于此,以见法师求法之艰难,置生命于度外,至诚坚忍,勇厉而前,读其书者,益不敢不勉。 4、在天竺的修学
天竺修学可分三期:
第一,在那烂陀前,当他旅行途中,即随处寻访高德,至诚问学。
1、缚喝罗国纳缚伽蓝有磔迦国,小乘三藏般若羯罗,此言慧性,来礼圣迹,其人聪慧尚学,少而英爽,钻研九部,游泳四含。因申疑滞,约《俱舍》《婆沙》等问之,酬对精熟,遂停月余,就读《毗婆沙论》。
2、迦湿弥罗国有僧称法师戒禁淳洁,思理淹深,多闻总持,才睿神茂,爱贤重士,盱衡延纳。法师倾心咨禀,晓夜无疲,因请讲授诸论。彼年向七十,气力已衰,庆逢神器,励力敷扬,午前《俱舍》,午后《顺正理》,初夜《因明》《声明》,更举问《大毗婆沙》。法师随其所说,领悟无遗,研幽击节,尽其神秘,于同学僧中有大乘净师子胜亲,有部如来友、世友;大众部天日、胜救,皆道业坚贞,才解英富,相互诘难,发愤策励。学诸经论,首尾二年。
3、磔迦国东境大庵罗林中有一七百岁婆罗门形质魁梧,神理淹审,明《中》、《百》诸论,善吠陀等书。法师被劫,彼令侍者告城中人支那僧被贼衣服总尽,诸人宜共知时。即有三百余豪杰敬奉毡布饮食,分布诸人犹不能尽,以五端布,奉施长年。就停一月,学经及《百论》、《广百论》。其人是龙猛弟子,素得师承,说甚明净。
4、那仆底国有大德调伏光,北印度王子,好风仪,善三藏,自造《五蕴论释》,《唯识三十论释》。因住十四月,学《对法论》、《显宗论》、《理门论》等。
5、闍烂达那国有大德月胄,善究三藏,就停四月,学《众事分毗婆沙》。
6、禄勒那国(中印)有大德就听经部毗婆沙,一冬半春讫。
7、秣底补罗国有大德蜜多斯那德光论师弟子,就之学《辩真论》(德光所造)、《发智论》等,
8、羯若鞠闍国(曲女城)依毗耶犀那三藏读佛日《毗婆沙》三月。总上八国,参学八人,所学多在小乘,兼及大乘和因明声明等。他又于吠多补罗城得《菩萨藏经》,归国最初翻译。在北印闻《广百论释》时随听随翻,是他译经之始。
第二。在那烂陀时:法师到印度本为求《十七地论》,当时传此论者在摩揭陀国那烂陀寺。寺为五天竺中佛教的第一最高学府。佛时为菴摩罗长者园,佛曾于此三月说法。佛灭后国王帝日,敬恋佛故首造伽蓝。后王觉密、如来护、幼日、金刚及中印度王,次第增修,共有八院,合为一寺;宝台星列,琼楼岳峙,诸院僧室,皆有四重。规模宏阔,僧徒常有万人。学宗大乘,兼十八部。爰至俗典吠陀等书,因明声明医方术数亦俱研集。凡解经论二十部者一千余人,三十部者五百余人,五十部者十人,寺内讲座日百余所。学徒修习,无弃寸阴。德众所居,自然严肃。建立以来七百余载未有一人犯讥过者。国王钦重,舍百余邑,充其供养。由是学人端拱无求,而四事自足,艺业成就后先踵接。戒贤论师为寺宗主,本护法菩萨弟子,为瑜伽一宗大师,学穷内外,德秀年高,众不斥其名,尊号为正法藏。法师西来,乃为求《十七地论》,今偿宿愿,其乐可知。当谒见时,正法藏命弟子觉贤语之曰:正法藏昔患风病,每发手足拘急如火烧刀刺,乍发乍息,二十余载。三年前苦痛尤剧。厌患此身,欲不食取尽。夜梦文殊菩萨告之曰:汝于过去曾作国王,多恼众生,故招此苦。今宜观省宿愆至诚忏悔,于苦安忍,勤宣经论,自当销灭,直尔厌身,苦终不尽。有支那国僧,乐通大法,欲就汝学,今已在路,汝可待教之。和尚闻已礼拜曰:敬依尊教。言已梦觉。自尔病亦渐瘳。法藏因问法师曰,汝在路几年?答三年。既与梦合,益增欣涌。师弟道交如鱼得水。法师请正法藏开讲《瑜伽师地论》,同听者数千人,十五月而毕。再讲九月毕,先后听讲《瑜伽》三遍,《顺正理》一遍,《显扬》《对法》各一遍,因明声明《集量》等论各二遍,《中》《百》二论各三遍。其《俱舍》《婆沙》《六足》《阿毗昙》等已曾于迦湿弥罗诸国听讫,至此寻读决疑而已。兼学婆罗门书,印度梵书。法师皆洞达其词。与彼土人言,清典逾妙。如是钻研诸部及学梵书,凡经五岁,学已大成。时年三十又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