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2011年8月1日起马友生先生开讲《解深密经》敬请关注! 2010年9月21日起由马友生先生讲解《唯识三十颂》敬请关注! 为了让初学唯识法相的学者,对佛三时中道了义教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我们选择了一批重要经典,将分别与大家见面。 其目的是:同沾甘露相互共勉。所学经论录音在本网站《录音下载》栏目中可以下载收听。学习经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依《成唯识论》为主,包括《大乘百法明门论》、《五蕴论》、《八识规矩颂》)《摄大乘论》、《阿毗达磨杂集论》、《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相关经典 1.阿含经典 选学 2.般若经典《金刚经》 《心经》 《维摩诘经》 3.了义经典 《楞伽经》《华严经》选学 4.中观类 《十二门论》、《中论》 5.祖师类 《六祖坛经》、祖师语录、禅宗公案 6.圣言量
当前位置:唯识,唯识学,唯识学网,马友生,马老师讲经,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金刚经释义 -> 经论释义栏目 -> 经论释义

TOP

《瑜伽宗综述》(一)
2021-08-21 21:06:48 来源: 作者:王恩洋先生 【 】 浏览:84次 评论:0
                        《瑜伽宗综述》
                     第四章瑜伽宗的兴起因缘
    王恩洋先生文集
    继中观宗而兴起的是瑜伽宗。本章先释此宗名义及其兴起因缘。
    一,释宗名义
    本宗名瑜伽宗。瑜伽,义译相应。能观的智,对所观的境,如理如量,不错误,不增减地认识它,并处理它,恰到好处,名为相应。它的内容,约有教,理,行,果四种相应。对佛所施设的言教,如蕴,处,界等,四谛、十二缘起等,多闻闻持,正解其义,名教相应。对教所诠显的实相真理,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缘生性空、涅槃寂静等如理思维,见谛现观,名理相应。对佛所示,依于正理所起的正行,如三学、三慧、三十七菩提分法、四无量心、四摄六度等一切圣道,不违不越,不缓不急,精进加行,名行相应。依行证果,声闻则预流、一来、不还、罗汉,大乘则见道、修道、十地、佛地,菩提涅槃,如实证得,次第成办,名果相应。自既闻教、证理修行、得果悲愿切心,愿诸有情皆得如是,因而随缘摄受,教化于他,应彼彼机,说种种法,譬如良医,应病与药,愈疾施安,法当其机,咸得利益。复名教相应。具如是五种相应功德的人,名瑜伽师。瑜伽师所缘之教理行果一切境界,名瑜伽师地。弥勒菩萨为无著菩萨及一切有情说瑜伽师地无量正法。无著菩萨集结纂述成《瑜伽师地论》。即以此论教授学徒,开瑜伽宗。本宗得名即由于此。
    本宗又名法相宗。由于本宗以五法三自性严辨诸法染净,空有诸法实相。又由本宗以无量名数无量法门诠表分析一切法所有自性差别,因果体用,名相明确,义理精严,无不正之名,无不定之义,无含糊混杂的思想,无越级陵次的行持。法相明而知见正,知见正而行果真,圣教于焉显扬,实相由之证得,故名法相宗。
    本宗又名唯识宗。由于本宗从认识上证得一切识亲所缘缘皆由自识之所变现,离自心相无能直取外境。又从有情行为业果,种种不同,无有不从自心认识倒及无倒,正与不正,染与离染,善与不善之所分判,策发引生。故契经说三界唯心,论说万法唯识。显如斯教,证如斯理,最后发展为《成唯识论》。即依此论,后世称本宗为唯识宗。
    本宗又名慈恩宗。玄奘法师从印度归中国,住慈恩寺,广译经论,弘阐本宗。弟子窥基继住慈恩,百部疏主,盛传师学。治中国佛教史的人,称玄奘窥基师弟之学为慈恩宗。犹之天台贤首是以地以人而得名的。虽说宗名有四,但最正确的为瑜伽宗。第一本宗始祖为弥勒,无著。第二本宗根本教典在《瑜伽师地论》。第三本宗教理,在《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论》等具立七真如。七真如中,法相真如、唯识真如,遍一切法。法相宗义,依法相真如立。唯识宗义,依唯识真如立。既各有所专,即互有所略,任用一名均不遍摄。唯有瑜伽宗义,两俱赅摄。第四本宗源出天竺,流传中土。宗是宗祖的意思,应追本穷源。称瑜伽宗,则总摄天竺无著、世亲、护法、戒贤之学。称慈恩宗,则疑唯是中土之教,难以包括印度了。由上述四种理由,名正言顺唯应称瑜伽宗,其他三名此皆不用。
    二,本宗兴起因缘
    从第二章,已知上座大众诸部,对佛教思想的分化。从第三章已知中观宗对佛教思想的发展。中观宗阐述了佛教真空无相,自性涅槃的真理,同时也救正了上座大众诸部的偏执。既已远离生灭、断常、有无二边,正处中道,何须更有瑜伽宗呢?本宗兴起有何因缘,对于佛教何所贡献,何所发展?为答这一问题,我觉共有四义。
    第一,建立大乘本母。
    梵文摩呾哩迦,此云本母。循环研核诸法体相,诸门分别令极显了,可以用作衡量真伪是非得失的规矩准绳的,名之为本母。亦名阿毗达磨,此云对法,即是论议。三藏十二部经多唯佛说,唯论藏及论议经多弟子说。所以然者,由于佛在世时,随机说法,因人施教,意趣秘密,有种种不同,故其所说法门差别即种种互异。佛涅槃后,弟子结集三藏只依内容形式之不同,裒集为三藏十二部经,并不曾将他系统组织为有次序,浅深本末始终的完整的学说思想。学佛法的人既不容易得其门径指归,观海望洋,也不易窥其全体。而部执既分,诤讼遂烈。各欲坚持自宗之说,不得不广泛地取证于圣言。更有欲勘定是非统一思想的,更不得不将如来一代言教详细分别,循环研核,并从事整理发挥以为圭臬。这一工作大众上座诸部皆曾作之。而以一切有部的成绩最为伟大。据真谛《婆薮槃豆法师传》说,佛灭度后五百年中,有阿罗汉迦旃延子与五百罗汉,五百菩萨共撰集萨婆多部阿毗达磨,制为八犍度。先告远近,征集遗闻,若先闻佛说阿毗达磨,随其多少,乃至一句一偈,皆悉送来。迦旃延子等择其义不违经者,依类分别,若明慧义,则安置慧结中。若明定义,则安置定结中。余类悉尔。造八结竟,总为一部,名《发智论》。复造《毗婆沙》广释之,诸阿罗汉及诸菩萨研辨义理,马鸣菩萨随著论文。经二十年造《大毗婆沙》成,共百万偈。又《西域记》说,健陀罗国迦腻色迦王,每习佛法,延僧讲述。而诸僧异议,部执不同。王用深疑,不能去惑。时肋尊者因请国王,宣令远近,召集圣哲。再三选拔,得五百人,世友为首,于迦湿弥罗国土,造经律论三藏《大毗婆沙》。莫不穷其枝叶,究其浅深,大义重明,微言再显,广宣流布,后进赖焉。由此两文可知,迦旃延子,世友造阿毗昙的原因宗旨,及其对佛教的裒集整理,系统组织,用了极大的努力,而且是由多数人的集体造作,并且还得到了迦腻色迦王的外护,而后才成功的。
    不过迦栴延子,世友所造的《发智论》和《毗婆沙论》只限于声闻乘的教理思想。至于大乘教理的整理阐发还不是他们的责任。到了龙树、提婆出,中观宗兴,发挥弘扬了大乘般若无相之教,所造诸论也属于论议。但它们所造诸论略分两类。一为释经,如《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是。一为遣执,如《中论》、《百论》等是。释经则随经解义,遣执则破而不立,对诸法体相循环研核无倒分别,组织全部教理,使成完整的系统,尚不曾作。鸠摩罗什为中观宗杰出人物,妙穷法相,兼善声明,常叹言:“吾若著笔作大乘阿毗昙,非旃延子比也。今在秦地,深识者寡。折翮于此,将何所论。”乃凄然而止。见《罗什法师传》。可知建立大乘对法,中观宗不曾先作。瑜伽宗兴即正式担当了这一责任。
    瑜伽宗与中观宗不同处,第一,中观破而不立;瑜伽亦破亦立。第二,中观扫除一切法相;瑜伽则建立分析严定一切法相。即以此故,古来皆称中观为大乘空宗,瑜伽为大乘有宗。瑜伽宗在《大论》十七地中广辩世出世间森罗万象,心心所法定非定境、闻思修习、证理浅深、声闻菩萨行果差别,乃至有心无心、有余依无余依。诸地,莫不明其实然,彰其所以然。广大则包罗万有,精深则细入隐微,在这样建立诸法体相境界差别之上,然后判释何者是依他,何者是圆成,何者是遍计所执,何者是有,何者是无,何者是真,何者是假,何者应破,何者应立。此为根本,此为权衡,然后可以评断抉择一切事物真伪,道理是非,故此论称为三乘本母。《杂集论》又严格分析诸法体相,本事抉择各具多门。思想明确,义理精严,教海无边,指南斯在,以故名为大乘对法。这便是本宗兴起的第一因缘。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瑜伽宗综述》 下一篇《瑜伽宗综述》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唯识学小组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安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