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是事无故, 则无有四果, …… …… 空法坏因果, 亦坏于罪福, 亦复悉毁坏, 一切世俗法。
论主答言:
汝今实不能, 知空空因缘, 及知于空义, 是故自生恼。
…… …… 不能正观空, 钝根则自害。
这是说反对空义的人,并不真解空义。
汝谓我著空, 而为我生过, 汝今所说过, 于空则无有。
…… …… 以有空义故, 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 一切则不成。 …… ……
若汝见诸法, 决定有性者, 即为见诸法。 无因亦无缘,
即为破因果。 作作者作法, 亦复坏一切, 万物之生灭。
这是对反对空义者的反驳,言破坏诸法之过,正在执实有性者,而不在空义者。
次即提出空义的理由:
众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
未曾有一法, 不从因缘生, 是故一切法, 无不是空者。
此颂意义下当详释。以下广破对方:
若一切不空, 则无有生灭。 如是则无有, 四圣谛之法。
若不从缘生, 云何当有苦。 无常是苦义, 定性无无常。
若苦有定性, 何故从集生? 是故无有集, 以破空义故。
若苦有定性, 则不应有灭, 汝著定性故, 即破于灭谛。
若苦有定性, 则无有修道。 若道可修习, 即无有定性。……
若诸法不空, 无作罪福者。 不空何所作? 以其性定故。……
汝破一切法, 诸因缘空义, 则破于世俗, 诸余所有法。……
若有决定性, 世间种种相, 则不生不灭, 常住而不坏。
若无有空者, 未得不应得, 亦无断烦恼, 亦无苦尽事。
是故经中说, 若见因缘法, 则为能见佛。 见苦集灭道。
此段广破不空论者,以矛攻盾,词义明快。最末一颂并说出观空的功用和宗旨。
从这一大段偈颂里,分析研究,得到四种意义:
第一、中观说空,不是说无一切法,只是说一切法无自性,无决定性,无常住性。青目释“众因缘生法”两颂说: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何以故?众缘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属众因缘,故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空亦复空,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离有无二边,故名为中道。是法无自性故,不得言有;亦无空故,不得言无。若法有性相,则不待众缘而有。若不待众缘则无法,是故无有不空法。
义极明了。即是说法从众缘生,故无有自性。以无自性,说彼法为空。空但遮彼自性实有,并不说彼缘生法无。故此空言亦假名说,若执假名,谓空是一无所有,即彼空言,亦是妄执,亦应遮遣。故一切法既不是实有,亦不是全无,离有无二边始为中道。即说真空,有无双遣。如非然者,即成妄执。在《般若灯论》中释此中道义,引《大般若经》说:云何名中道?谓离有起,无起,及有,无等边,故名为中道。所谓诸法体无起,无不起,非有,非无,非常,非无常,非空,非不空。修中道者观察之时,不见眼有体,不见眼无体,乃至色,受,想,行,识不见体,不见无体。又如《宝积经》说:佛告迦叶,有是一边,无是一边,离二中间则无色,无受,想,行,识。如是中道,名为得证实相方便。由此可知,中观言空,并不说无一切法。
第二、空的理由从因缘建立。一切法既从众因缘生,便非本有,非自性有,因此说无自性。法从因缘生,因异故果异,缘异故果异,即无定性,故说无决定性。法从因缘生,生已自然灭,一切法刻刻在生起,刻刻在毁灭,刻刻在变化,性无常住,因此说无常住性。即依此无自性,无决定性,无常住性故,说彼性空。此空真义道理安立。
第三、说空的意趣在建立一切法,并不在毁灭一切法。因为若言不空,即有定性。有定性故,不从因缘生,自性有。有定性故,无坏灭,常住有。如是则无因缘,无生灭,无业果。因缘生灭业果俱无,则无一切法,无一切法故,即尔自性、定性、常住之性亦复无有安足处所了。所以“论”说,执诸法不空者转为自害,破坏了一切法。然而诸法俱从因缘生,生已自然灭,由此无自性、无定性、无常性,故自性空。由性空故,有生灭,从众缘。既从缘生,复于余法而作因缘生起余法。世间由此建立,诸法生起不穷,众生既罪福因缘,五趣流转,圣贤亦修行证果,解脱出离,而大乘菩萨以宏愿力,摄无边众生,精进加行,拔除一切杂染,成就无上菩提。种种功能都要法无定性,不可常住,可转变,可创立,故故时时灭,新新时时生,乃能为力,设若诸法不空,定性凝然坚住不变,苦者常苦,无拔济时,染者恒染,无澄清日。即地老天荒,长此终古,业果既不了得,愿力精进亦唐劳无功,不但佛法无从安立,世间亦永陆沉了。故说:“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法不成。”空而后能有,有而性即空,空有俱时在一切法,是为生生不息的活法,而不是沉沉滞碍的死法,此性空缘起之妙理,悟解此理,方可与论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