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2011年8月1日起马友生先生开讲《解深密经》敬请关注! 2010年9月21日起由马友生先生讲解《唯识三十颂》敬请关注! 为了让初学唯识法相的学者,对佛三时中道了义教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我们选择了一批重要经典,将分别与大家见面。 其目的是:同沾甘露相互共勉。所学经论录音在本网站《录音下载》栏目中可以下载收听。学习经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依《成唯识论》为主,包括《大乘百法明门论》、《五蕴论》、《八识规矩颂》)《摄大乘论》、《阿毗达磨杂集论》、《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相关经典 1.阿含经典 选学 2.般若经典《金刚经》 《心经》 《维摩诘经》 3.了义经典 《楞伽经》《华严经》选学 4.中观类 《十二门论》、《中论》 5.祖师类 《六祖坛经》、祖师语录、禅宗公案 6.圣言量
当前位置:唯识,唯识学,唯识学网,马友生,马老师讲经,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金刚经释义 -> 经论释义栏目 -> 经论释义

TOP

《瑜伽宗综述》(二)
2021-07-23 19:30:01 来源: 作者:王恩洋先生 【 】 浏览:167次 评论:0
    根据六宗宗义之不同,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在佛学思想上的分化和发展:
    第一在六宗中,第二法有我无宗,是上座各部的根本思想。第三法无去来宗是大众各部的根本思想。它们有共同处,即都承认有法,而否认有我。这是与佛法的根本思想一致的。但是它们彼此间已有了不同的认识,即一个承认有为法,三世皆有,一个只承认现在法有,即已开有无之争了。从三世俱有发展下去便有犊子等部的我法俱有宗,所有的便超过佛法应有的范围了。从法无去来宗发展下去,便有现通假实宗的说假部,俗妄真实宗的说出世部,诸法俱名宗的一说部。到了诸法俱名,便全无真实的法了。这不又越出了佛法应无的范围吗?由此可见:在佛教中,空有之争,不但在大乘有,小乘诸部也同样有,它是彻始彻终贯穿在佛教思想中的问题。
    第二当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有无之争呢?细心推求,我认为仍与佛法的根本思想有关。佛教思想有极其重要的两大原理,一是诸法无我,一是业感缘起因果通于三世。这两大原理是佛教思想的命脉,而其身颇若具有互相对立的矛盾性。在西洋哲学称之为“二律背反”而统一并存于佛教之中。这是佛教思想与一切宗教、哲学、科学不同处。在一切宗教和一般哲学,它既主张因果通于三世便一定执有灵魂、有自我,以往来于三世,享受其作业所得的结果,及对其往业应负的责任,应受的惩罚。如主张无我论的像一般的科学,和唯物论的哲学,不承认有灵魂,不承认有离开身体和心理作用的实我,它便不会承认因果通于三世。人死它的身体便腐烂分解,而还归于自然。心理便停息作用而归于乌有,哪还有不死的精神转趣余生更受其生前所作的果报呢?这两种思想都是比较统一的。
    佛法呢?它恰不如此,既主张无我,又主张业果通于三世,正好在它的无神无我的业感缘起论中统一起来。在上智看来,并非奇事。而在上座、大众诸部看来,却难于如理如量地给予了解,因而便有所偏重,蔽于一面,而成立了互相对立的思想了。上座部各家是偏重三世业果说的,因而首先便有一切有部等之主张三世有。假若三世非实有,异熟因果造业在过去,而受果在未来,过去无则无业,未来无则无报,二世既无,业果随失。而佛教是建立在三世业果的,即便没有佛教了,因之它主张三世俱有。既三世俱有,何以分别三世呢?曰分别只在于用,而不在体,体则恒有,三世所同,用则待缘而起。过去已灭,未来未生,唯现在有,因而有异。这便是一切有部等的思想。但在犊子部等还不满意于三世实有的说法,因为蕴等诸法体既各别,不相系属,随生有灭,用又非常,如无超过五蕴等法,而又包摄五蕴等法之常一我,谁复统一摄持于其间,而司作业受果之用呢?因之它立有补特伽罗,非即蕴非离蕴。(非即言其超越,非离言其统摄)诸法若离补特伽罗,无从前世转至后世,依补特伽罗可说有转移。(转移即五趣轮回,从前世人趣转至后世傍生趣等,所以名为数取趣。)由我的移转,诸法乃随之移转。它这种主张与外道我实难判其差别了。人有难言,为什么佛说无我呢?它说执有我的,易起烦恼贪嗔痴等,所以佛说无我。但若无我,即复无有业果相续,因此佛亦常说有我。如《本生经》佛自说言“彼时大喜见王我身是也。”又佛说:“今喜后喜,为善两喜。”若但五阴不应两喜。又若修集善不善业,皆依众生。如是等且如《成实论》卷三说犊子道人计。又《大毗婆娑》说犊子部计,如虎迁居,必衔其子,重则见牙伤,轻则失其子。定说有我,即见牙伤,痴人因生烦恼。定说无我,即失其子,因果不立,业报成虚。所以佛有时说无我,有时说我,实有我也。于此一切,总见犊子部等都是根据业果三世说而发展成了有我论的。至于大众诸部则是偏于诸法无我义而立论。所以最初即主张过去、未来非实有体。设若过、未实有,即法是常,都无生灭。法有实体,即成有我;恒无变异,如此即与诸法无常,无我之义相违。以所谓诸法无我者非但于蕴等外别无实我,即蕴等法无常无自体皆不是我也。既一切法都无实体,即一切法但有假名,于是而有诸法俱名宗的一说部。这是应有的结论。这一切法都无自体的说法,是很接近大乘空宗的,但如果决定说诸法但名,即除名以外别无缘所生法,亦不作缘生于余法,即应坏于缘生,亦即破坏了因果业报,即同于恶取空,即彼假名亦无安足处,这应是违背佛法的思想。由此可知,上座、大众虽所执不同,而皆根据佛法的根本教义而立说。因有所偏,遂有所蔽。由偏蔽而成了两极发展。我们不能否认它们对佛理有所发展,同时更不能不了知它们对佛法思想并不曾做到很好的发展。正因为它们对佛法发展得不好,所以才需有大乘中观、瑜伽两宗的继续兴起,以充其量而救正其错谬。
    第三从六宗所属各部看来,一方面看到了大众、上座之分化发展,但也应当看出它们之间在思想上还是互相影响、互相交错的。如像化地部、法藏部本是出自一切有部的,然而它们的思想反是属于大众部的法无去来宗。经量部本是出自一切有部,而且立有胜义补特伽罗我,与犊子等部同属于我法俱有宗的,而其末部的思想乃归于现通假实宗,这是上座诸部中受到了大众部思想的影响,接受了大众部各部的思想,而转到了大众部中的实例。在大众部中亦有多闻部思想转变而投入法有我无宗,是又从左转右了。又上座部对大天五事反对最激烈,后来转成雪山部时反而承认其说(见《宗轮论》)。而世亲菩萨作《俱舍论》觉有部义谬,即以经部义正之,综合两宗,更成新论。是知思想发展应有异同,始能交互影响,亦始能展转深入,否则单纯一致,即亦将停滞不前了。
    第四吾人从《异部宗轮论》中所述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义,如像诸如来语,皆转法轮;佛以一音说一切法。世尊所说无不如义。如来色身,实无边际,威力无边,寿量无边。佛化有情,无厌足心。佛不说法,一刹那心,相应般若知一切法。一切菩萨,不起欲恚害想。诸菩萨为欲饶益有情,愿生恶趣,随意能往。心性本净,客尘烦恼之所杂染说为不净等,许多议论,新颖精辟,甚与大乘教理相通。而上座诸部尤其是一切有部,对毗昙学特别发扬,从一身《六足》,至《大毗婆娑》、《俱舍》、《顺正理论》等一系列地发展下去,完成了声闻乘教法数名相,义理抉择,修行次第,证果始终,有组织、有系统、最完整的教典。也表现了宾主对扬,展转破立,极理智思辩之大观。这对于后来中观、瑜伽诸大论师,诸大论著是起了开导引发作用的。佛教之异于一切宗教,即在于重智慧、重思辩,由闻而思而修,从丰富的教理,得深密的思想,由深密的思想入真实的现观,实相予以证得,圣道予以完成,阿毗达磨论议抉择是其枢纽,而论议抉择开展于大众、上座二十部执,为过为功亦可不繁言而解了。


                                《瑜伽宗综述》第二章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2/2/2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瑜伽宗综述》 下一篇《瑜伽宗综述》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唯识学小组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安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