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伦记》云:“又证成道理略有二种,一清净二不清净。由五种相名为清净:一现行见所得相,谓一切行皆无常性等,此为世间现量所得。名现所得相者,据粗一期死生无常,逼迫等苦,有所为作不得自在,无我等性,名为世间现量所得。二依止现见所得相,谓一切行皆刹那性,是一门,他世有性是第二,净不净业无失坏性是第三,此举能依所比知法。由彼能依粗重无常性现可得故者,一期死生粗无常性,必依微细刹那无常,既有能依粗无常性,将知必有刹那细无常也。由诸有情种种差别依种种业现可得故者,现见有情种种苦乐依于善恶诸业而得,今诸有情复造善恶,比知他世有苦乐性。由诸有情若乐若苦净不净业以为依止现可得故者,现见有情所受苦乐依善恶业,比知净不净业必当牵果无有失坏。三自类譬喻所引相,谓于内外诸行聚中引世共知所得生死以为譬喻者,重成以粗无常喻细无常,名为自类。引世共知所得生等种种苦相以为譬喻者,重成以粗苦苦喻细行苦,名为自类。引世共知不自在相以为譬喻者,重成世间共知不自在相,喻细无我。又复于外至以为譬喻者,重举粗相盛衰喻细无常。四圆成实相,谓即如是乃至名圆成实相者,依前三理立义决定,名圆成实。五善清净言教相,如文可知”。 经曰 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一切智者相,当知有几种?”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略有五种:一者若有出现世间一切智声无不普闻,二者成就三十二种大丈夫相,三者具足十力能断一切众生一切疑惑,四者具足四无所畏、宣说正法不为一切他论所伏,而能摧伏一切邪论,五者于善说法毗奈耶中八支圣道四沙门等皆现可得。如是生故断疑网故,非他所伏能伏他故,圣道沙门现可得故,如是五种当知名为一切智相”。 释义 文义易解,不再复述。 《遁伦记》云:“一切智相当有几下,因问答辩一切智相略有五种,初辨后结。言如是生故者,结初若有出现世间一切智声无不普闻,结余四句可知”。 经曰 “善男子,如是证成道理由现量故,由比量故,由圣教量故,由五种相名为清净”。 释义 证成道理应与现量、比量、圣言量不相违,如是五种名为清净。 《遁伦记》云:“善男子,如是证成道理由现量故者,结上现见所得相。由比量故者,结次三相谓依止现见所得相、自类譬喻所引相、圆成实相。由圣教量故者,结彼第五善清净言教相。如是三种由五种相名为清净”。 经曰 云何由七种相名不清净:一者此于同类可得相,二者此于异类可得相,三者一切同类可得相,四者一切异类可得相,五者异类譬喻所得相,六者非圆成实相,七者非善清净言教相。 释义 由七种相名不清净者:一此于同类可得相,谓同品类少分是同品多品是异品;二此于异类可得相,谓异品类少分是异品多分是同品;三一切同类可得相,谓同品与异品两类混杂;四一切异类可得相,谓同品类反成了异品类;五异类譬喻所得相,谓同品喻与异品喻都成了一个喻;六非圆成实相,谓立宗因错,不能成立;七非善清净言教相,谓立宗过失多,与现量、比量、圣言量相违。 《遁伦记》云:“次辨不清净,由七种相。须知因明,以因中说不成不定及举相违不成。相违各四不定有六一一别释,如彼商羯罗主所造小因明论,此中所说七相当彼何过耶?景云,今此文中当其六不定中五除相违决定。一者此余同类可得者,此当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如言声非勤勇无间所发,因言无常性故,非勤勇无间所发宗以电空为同品,无常性因于电即有于空则无。以瓶等为异品,无常性因于彼遍有。今此文中,但明同品一分转,故云此余同类可得。此宗之外同品之中有此无常性因可得,故云此余。二者此余异类可得相者,即是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如言声是勤勇无间所发,因云无常性故。此宗以瓶等为同品,无自性因于彼遍转。以电空位异品,彼无常性因于电是有于空即无。此宗之外异品一分得有无常性义,故云此余异类可得,略不言同品遍有。三者一切同类可得相者,则是共不定。如说声常所量性故,此因于同品异品皆有,今此文中且明同品可得。四者一切异类可得相者,则是不共。如说声常是所闻故,无同法喻但有异喻,以除声外并非所闻,故云一切异类可得。五者异类譬喻所得者,则是俱品一分转。如说声常无质碍故等,以同品一分转异品亦有一分转故,言异类譬喻所得相。六者非圆成实相者,支因不具名非圆成。七者非善清净言教相者,如立声常所作性故。此因但于异品中有,故能立言教非善清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