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经》释义(二十二)马友生
分别瑜伽品第六(十)
——根据遁伦记作解
【《解深密经》录音第二十二讲:分别瑜伽品第六(十)】
经 曰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修行引发菩萨广大威德?”“善男子,若诸菩萨善知六处,便能引发菩萨所有广大威德。一者善知心生,二者善知心住,三者善知心出,四者善知心增,五者善知心减,六者善知方便。云何善知心生?谓如实知十六行心生起差别,是名善知心生。十六行心生起差别者:一者不可觉知坚住器识生,谓阿陀那识。二者种种行相所缘识生,谓顿取一切色等境界,分别意识。及顿取内外境界觉受,或顿于一念、瞬息、须臾,现入多定见多佛土见多如来,分别意识。三者小相所缘识生,谓欲界系识。四者大相所缘识生,谓色界系识。五者无量相所缘识生,谓空识无边处系识。六者微细相所缘识生,谓无所有处系识。七者边际相所缘识生,谓非想非非想处系识。八者无相识生,谓出世识及缘灭识。九者苦俱行识生,谓地狱识。十者杂受俱行识生,谓欲行识。十一喜俱行识生,谓初二静虑识。十二乐俱行识生,谓第三静虑识。十三不苦不乐俱行识生,谓从第四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识。十四染污俱行识生,谓诸烦恼及随烦恼相应识。十五善俱行识生,谓信等相应识。 十六无记俱行识生,谓彼俱不相应识。云何善知心住?谓如实知了别真如。云何善知心出?谓如实知出二种缚,所谓相缚及粗重缚,此能善知应令其心从如是出。云何善知心增?谓如实知能治相缚粗重缚心,彼增长时,彼积集时,亦得增长亦得积集,名善知增。云何善知心减?谓如实知彼所对治相,及粗重所杂染心,彼衰退时,彼损减时,此亦衰退此亦损减,名善知减。云何善知方便,谓如实知解脱、胜处,及与遍处或修或遣。善男子,如是菩萨于诸菩萨广大威德,或已引发或当引发或现引发。”
释 义 此段是讲止观引发威德门。
经 曰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修行引发菩萨广大威德”?
释 义 问。
经 曰 “善男子,若诸菩萨善知六处,便能引发菩萨所有广大威德:一者善知心生,二者善知心住,三者善知心出,四者善知心增,五者善知心减,六者善知方便。
释 义 答。(详见下文)
经 曰 云何善知心生?谓如实知十六行心生起差别,是名善知心生。
释 义 菩萨心生是观,虽在分别而无执着,如实了知有漏无漏十六种差别相。
经 曰 一者不可觉知坚住器识生,谓阿陀那识。
释 义 不可觉知坚住器识生者,谓菩萨觉知坚住相续、执持器界根身及一切杂染法种子,谓阿陀那识。
经 曰 二者种种行相所缘识生,谓顿取一切色等境界,分别意识。及顿取内外境界觉受,或顿于一念、瞬息、须臾,现入多定见多佛土见多如来,分别意识。
释 义 种种行相所缘识生者,谓能顿取色声香味触等境界,是分别意识。及能顿取内五根缘外境界感受,或顿于一念间、一瞬间、须臾间,现入多种三摩地境,见众多佛土见众多如来,是分别意识。
经 曰 三者小相所缘识生,谓欲界系识。
释 义 小相所缘识生者(缘内身相小),谓欲界系。
经 曰 四者大相所缘识生,谓色界系识。
释 义 大相所缘识生者(缘内身相大),谓色界系。
经 曰 五者无量相所缘识生,谓空识无边处系识。
释 义 无量相所缘识生者(缘无量相既无外器亦无内根身),谓无色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系。
经 曰 六者微细相所缘识生,谓无所有处系识。
释 义 微细相所缘识生者(缘微细相无所有),谓无色界无所有处系。
经 曰 七者边际相所缘识生,谓非想非非想处系识。
释 义 边际相所缘识生者(缘边际相唯有非想非非想),谓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系。
经 曰 八者无相识生,谓出世识及缘灭识。
释 义 无相识生者,谓出世识,即无漏识。无上言七种相,名无相识。缘灭识,即大乘灭尽定。
经 曰 九者苦俱行识生,谓地狱识。
释 义 苦俱行识生者,谓地狱欲界有情,俱行是苦。
经 曰 十者杂受俱行识生,谓欲行识。
释 义 杂受俱行识生者,谓六欲天欲界有情,俱行是乐。
经 曰 十一喜俱行识生,谓初二静虑识。
释 义 喜俱行识生者,谓初静虑(离生喜乐处)二静虑(定生喜乐处)色界有情,俱行是喜。
经 曰 十二乐俱行识生,谓第三静虑识。
释 义 乐俱行识生者,谓第三静虑(离喜妙乐处)色界有情,俱行是乐。
经 曰 十三不苦不乐俱行识生,谓从第四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识。
释 义 不苦不乐俱行识生者,谓第四静虑(捨念清净处)色界有情,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无色界有情,俱行是不苦不乐。
经 曰 十四染污俱行识生,谓诸烦恼及随烦恼相应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