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 义 染污俱行识生者,谓有情诸烦恼心所及随烦恼心所与心相应,俱行是染污。
经 曰 十五善俱行识生,谓信等相应识。
释 义 善俱行识生者,谓有情诸信等善心所与心相应,俱行是善。
经 曰 十六无记俱行识生,谓彼俱不相应识。
释 义 无记俱行识生者,谓有情无记心所与善、非善心所不相应,俱行是非苦非乐。
经 曰 云何善知心住?谓如实知了别真如。
释 义 问:云何善知心住?
答:如实知了别真如,谓一切行惟是识性,依无住为住。
经 曰 云何善知心出?谓如实知出二种缚,所谓相缚及粗重缚,此能善知应令其心从如是出。
释 义 问:云何善知心出?
答:如实知出二种缚:一谓相缚(所知障障菩提);二谓粗重缚(烦恼障障涅槃),此能善知应令其心从如是出。
经 曰 云何善知心增?谓如实知能治相缚粗重缚心,彼增长时,彼积集时,亦得增长亦得积集,名善知增。
释 义 问:云何善知心增?
答:如实知能治相缚粗重缚心,彼(心)力增长时,彼(心)力积集时,净法亦得增长净法亦得积集,名善知增。
经 曰 云何善知心减?谓如实知彼所对治相,及粗重所杂染心,彼衰退时,彼损减时,此亦衰退此亦损减,名善知减。
释 义 问:云何善知心减?
答:如实知彼所对治相,及粗重所杂染心,彼(心)力衰退时,彼(心)力损减时,此染法亦衰退此染法亦损减,名善知减。
经 曰 云何善知方便,谓如实知解脱、胜处,及与遍处或修或遣。善男子,如是菩萨于诸菩萨广大威德,或已引发或当引发或现引发。
释 义 问:云何善知方便?
答:如实知八解脱、八胜处,及十遍处或修或遣。
八解脱(修此八种禅定,能出离世间之系缚):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住。
八胜处(修此八种禅定,比起八解脱更加优胜):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二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三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四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五青胜处观外之青色转变自在,六黄胜处观黄色而不起法执,七赤胜处观赤色如青色处,八白胜处观白色如青色处。
十遍处(十种相遍一切处):一地大,二水大,三火大,四风大,五青色,六黄色,七赤色,八白色,九空无边,十识无边。
经 曰 善男子,如是菩萨于诸菩萨广大威德,或已引发或当引发或现引发。
释 义 如是菩萨广大威德(神通智慧),或已经引发或当来引发或现在引发”。
《伦记》云:“菩萨善知六处,便能引发广大威德。一善知心生者,谓如实知十六种漏无漏心生起差别:一者不可觉知者,赖耶行相难知。坚住相续,名坚住。器识生者,能变能缘外器世界。谓阿陀那识者,此云执持,执持根身及诸法种子。二者种种行相所缘识生,谓顿取一切色等境界。分别意识者,即是第六意识随作一种行解。顿取诸法,故言种种行相。顿取色等及顿取内外境界觉受者,自识顿取内外触境而生受。或顿一念现入多定见多佛土见多如来。分别意识者,此据大地菩萨后智在定见多佛等,非正证智故名分别。三四小大相所缘识生,谓欲色系识者,据缘二界内身,故有小大。次三心缘四无色。八者无相识生,谓出世识者,谓无漏识无七种相,名无相识。及缘灭识者,通漏无漏心。缘无相境,名无相识,又解及缘灭定识也。有本作减字应是错书,次有五心据三受俱行识,后有三心明染净无记识,余文可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