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一)
马友生居士
一前言
1.1佛说此经的因缘缘起
佛初时说《阿含》,所度的是小乘中的声闻比丘,出于这部分弟子们的智慧不够,佛立十二缘起、十二处法和十八界法,使其觉悟数取趣无我、及一切诸法无我性等,以断烦恼出离生死;在修行用功上,佛又立四谛法转正法轮,让弟子们证菩提涅槃二果,得出世解脱之道。
佛二时说《般若》,所度的是由小(乘)趣大(乘)的大声闻大比丘(实属菩萨),出于弟子们的智慧不断成熟,又立五蕴法,使其既要觉悟无我,更要觉悟无法;在修行用功上,又立六度四摄四无量心转正法轮,让弟子们证大菩提证大涅槃,得世出世解脱之道。
此经是佛二时在王舍大城灵鹫山,为百千大比丘众对所说般若精华而作的一个总结。时,菩萨摩诃萨七万七千俱,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而为上首。
1.2佛说此经的无上义趣
佛在世说法四十九年。对凡夫来说,由于异生执实我实法,只信善恶因果不求出离生死,佛为他们只讲三世因果不讲涅槃实相,让凡夫在世间以善有善报而得解脱;对小乘来说,由于声闻、独觉厌离世间只求自了,佛为他们只讲“法有我空”,让小乘不住世间只住涅槃而得解脱;对大乘来说,由于菩萨愿大智大,既要出世了脱生死,又要入世普度众生。佛生大欢喜为他们讲“我空法空”无相妙理,让菩萨既不住有(否则即是凡夫)亦不住空(否则即是二乘),于世出世间有大自在大解脱。发大乘心者,若能觉悟“非有非空”中道实相,是菩萨“以少方便速证菩提”无上之道。
1.3佛说此经的重要意义
佛所说的一切契经,即三藏十二部经,谓“无始大沙门咸作如是说”。何以故?是经皆是下一个佛接上一个佛辗转传来,在文义和教义上无任何变异。佛说般若二十二年共701卷,大般若经就占了600卷,虽此经言简意赅妙理幽邃,却是有系统的从教、理、行、果在说。若依此一部经典,即可道贯一切诸经;若依此一部经典,即可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若依此一部经典,即可契入诸法实相见性成佛。
二 经名解释
经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注解:【般若】是梵语,汉译大智慧,意即清净无漏之智。玄奘解释般若是依闻、思、修三义在说:一闻所成慧。依佛圣教,由多闻正法所引生的智慧,皆依止于文如其所说,虽未善意趣实相未现在前,却能随顺文义而得解脱(入资粮位),但非真正领受成佛法的解脱义,是名闻所成慧;二思所成慧,依佛圣教,由多思惟正法所生起的智慧,亦依止于文不惟其说,虽能善意趣实相未现在前,却能随顺离言法性而得解脱(入加行位),但非真正领受成佛法的解脱义,是名思所成慧;三修所成慧,依佛圣教,由解行相应所成就的智慧,亦依止于文亦不著名相,能善意趣实相相同,在悟境上所分享的三摩地所行影像(入见道位),极顺解脱已能真正领受成佛法的解脱义,是名修所成慧。鸠摩罗什释般若是从文字、观照、实相三义在说:一文字般若。依佛圣教,由闻生思、由思生修,依止于文但如其说。由于诸法实相无有名言,如果没有法宝作为渡船,众生就不能由凡转圣,是名文字般若;二观照般若。有了文字般若,又脱离了名相系缚,即言思道断心行处灭,实证我法二空见道证真,是名观照般若;三实相般若,大乘见道后,在转染成净过程中转八识成四智,直至圆满佛果,是名实相般若。
【波罗蜜】是梵语,汉译到彼岸。众生无明,执实我实法,造有漏染业,流转诸趣,谓之此岸;觉者具般若智慧,无实我实法,造无漏净业,脱离三界,谓之彼岸。
【多】是般若波罗蜜的助词,让学人警觉此经的重要性。
【心】有情的心,分开为眼等八识,总名谓心,此有二义:一是染心,即迷而不觉不知人生宇宙实相,无论造善造恶执实我实法,皆属有漏,住世间三界九地六道轮回;二是净心,即觉而不迷通达人生宇宙实相,所造一切善法不执实我实法,皆属无漏,不住世间三界九地六道轮回。总之,世出世间一切染净诸法,皆唯心所造。
【经】古人多作“径”解,道路义。
释义:般若波罗蜜多,是破除众生无明觉悟真谛的无上之宝,此宝是向内(心)看不向外求,若有了佛之知见,即可变烦恼为菩提见生死为涅槃。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众生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成佛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