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经曰 “如是若有众生是愚夫类是异生类,未得诸圣出世间慧,于一切法离言法性不能了知,彼于一切有为无为,见已闻已作如是念,此所得者决定实有有为无为,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坚固执著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痴妄彼于后时应更观察。”
释义 如是若有众生是愚夫类异生类,在未得诸圣出世间慧前,于一切法离言法性不能了知,自认为于一切有为无为,见已见了闻已闻了作如是念:此所得者决定实有有为无为,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坚固执著随起言说唯此是实。这些痴妄者,彼于后时应更观察分析,是否于法起增益执呢?
经曰 “若有众生非愚夫类,已见圣谛已得诸圣出世间慧,于一切法离言法性如实了知,彼于一切有为无为,见已闻已作如是念,此所得者决定无实有为无为,然有分别所起行相,犹如幻事迷惑觉慧,于中发起为无为想,或为无为差别之想,不如所见不如所闻,坚固执著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痴妄为表知如是义故,亦于此中随起言说,彼于后时不须观察。”
释义 若有众生非愚夫类,已悟入圣谛已得诸圣出世间慧,于一切法离言法性如实了知,是人于一切有为无为,见已见了闻已闻了作如是念:此所得者决定无实有为无为,但然有分别所起有为无为行相,犹如幻事迷惑觉慧,于中发起无为(空)想,或为无为一点点差别之想,不如所见不如所闻,坚固执著随起言说唯此是实。这些痴妄者,为表知如是义故,亦于此中随起言说,彼于后时不去观察分析,是否于法起损减执呢?
经曰 “如是善男子,彼诸圣者于此事中,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正等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相谓之有为谓之无为。”
释义 有如是善男子,彼与诸圣者一样,于此有为无为事中,以圣者智慧圣者所见相应,离名言故现正等正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众生现等觉故,假立名相谓之有为谓之无为。
前面依有为无为言一切法无二,众生在理解时会有五类不同认识:一是恶慧者,既执语言文字为实,又难分别世间事物的真假;二是善慧者,虽执语言文字为实,但能分别世间事物的真假;三是世间智者,虽不如实了知离言法性,但能分别有为无为等名相;四是出世间智者,虽能如实了知离言法性,但还有无为(空)的一点执著;五是贤圣者,不但以圣智圣见离言法性,在自觉中亦能假立名相,在觉他中欲令众生现等觉故。《伦记》云:“第三问答,如何此事彼诸圣者证离名法,为他假说或谓有为或谓无为,答中先喻后合,喻中先举愚者执幻事为实,以未悟故初后更思,次明智者了幻事非实,后不复思合中亦二,初合凡愚后合圣智。”
经曰 尔时,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佛说离言无二义 甚深非愚之所行 愚夫于此痴所惑
乐著二依言戏论 彼惑不定或邪定 流转极长生死苦
复违如是正智论 当生牛羊等类中
释义 最后,以颂来赅括以上所言之义:
“佛说离言无二义” , 佛教大乘远离二边
“甚深非愚之所行” , 无二中道非凡愚行
“愚夫于此痴所惑” , 愚者不达离言法性
“乐著二依言戏论” , 乐著二边全是戏论
“彼惑不定或邪定” , 执邪定为定知定见
“流转极长生死苦” , 极长轮回生死苦海
“复违如是正智论” , 复违不二如是正论
“当生牛羊等类中” , 当堕傍生等恶趣中
小结 此段首先是言一切法无二,显胜义谛相立大乘一实相印,以说明凡夫二乘落于二边,不是究竟解脱之道。若学人在假立有为无为上证离言法性,自然不起分别执著,出离我法系缚而得自在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