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所断十实俱顿断,以真见道总缘谛故。
释义 此贪等十法,诸染皆断,不通非所断,然通见、修故非非断。若由分别烦恼起,粗显易断,唯见道位所断。见所断十实俱顿断,以真见道总缘四谛之真如。真如虽自相观望谛而说,并皆缘之总名缘谛。此十烦恼,数数修道,方能断之。
论曰 已说根本六烦恼相,诸随烦恼其相云何?
释义 结前生后
颂曰 随烦恼谓忿 恨覆恼嫉悭 诳谄与害憍 无惭及无愧
掉举与昏沉 不信并懈怠 放逸及失念 散乱不正知
论曰 唯是烦恼分位差别等流性故,名随烦恼。此二十种类别有三,谓忿等十各别起故,名小随烦恼;无惭等二遍不善故,名中随烦恼;掉举等八遍染心故,名大随烦恼。
释义 随烦恼者,随根本烦恼分位差别等流,即生起的烦恼。此二十种类别有三:一小随烦恼有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十种;二中随烦恼有无惭、无愧二种;三随大烦恼有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八种。
论曰 云何为忿?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能障不忿,执仗为业。
云何为恨?由忿为先怀恶不捨结怨为性,能障不恨,热恼为业。
云何为覆?于自作罪恐失利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
云何为恼?忿恨为先追触暴热很戾为性,能障不恼,蛆螫为业。
云何为嫉?询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慽为业。
云何为悭?耽著财法不能惠捨秘悋为性,能障不悭,鄙畜为业。
云何为诳?为获利誉矫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
云何为谄?为罔他故矫设异仪险曲为性,能障不谄,教诲为业。
云何为害?於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
云何为憍?於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为性,能障不憍,染依为业。
云何无惭?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
云何无愧?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
云何掉举?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
云何惛沈?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毗钵舍那为业。
云何不信?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信,惰依为业。
云何懈怠?於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
云何放逸?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
云何失念?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
云何散乱?于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
云何不正知?于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毁犯为业。
论曰 与、并、及言,显随烦恼非唯二十,杂事等说,贪等多种随烦恼故,随烦恼名亦摄烦恼,是前烦恼等流性故,烦恼同类余染污法,但名随烦恼非烦恼摄故。唯说二十随烦恼者,谓非烦恼唯染粗故,此余染法或此分位或此等流,皆此所摄随其类别,如理应知。
释义 《述记》云:“前颂言诳谄与害憍,无惭及无愧等,与、并、及言显随烦恼二十外有,如《法蕴解杂事经》中有多随烦恼,同大论(瑜伽师地论)八十八卷、五十八卷亦引此经,然旧人不知谓是杂藏,或谓毗奈耶中所说杂蕴。”说明贪等多种亦名随烦恼,随烦恼非烦恼,谓忿等趣向前行等是烦恼同类,染污法但名为随,为烦恼等流性故,但名随烦恼不名烦恼,非根本故。此中二十非烦恼不说贪等,因二十随烦恼具此三义:一非烦恼,二唯染,三粗故,是故唯说二十不说余。然此二十外余染污法,如邪欲等是此等流,或此分位体不离此,皆此所摄随其类别,如理应知。
论曰 已说二十随烦恼相,不定有四其相云何?
释义 已说第五位,今释第六不定心所。
颂曰 不定谓悔眠 寻伺二各二
论曰 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
释义 不定心所谓悔、眠、寻、伺四种,此中于善于染时有时无皆不一定,非如遍行心所遍于心等,非如欲等定遍九地,故立不定名。
论曰 悔谓恶作恶所作业追悔为性,障止为业。
眠谓睡眠令身不自在昧略为性,障观为业。
寻谓寻求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粗转为性;伺谓伺察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细转为性,此二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
论曰 此二二种种类各别,故一二言显二二种。此各有二谓染不染,非如善染各唯一故,或唯简染故说此言,有亦说为随烦恼故,为显不定义说二各二言,故置此言深为有用。
释义 二各二者,初一二者,是指悔眠与寻伺各是二种心所;第二二者,一染,二不染。置此二各二为显其性不定。或起善心所无恶心所,恶心所起无善心所,有非有染不染无有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