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唯识论》和《述记》部分心得体会
序 言(《唯识三十颂》:第六讲)
颂曰 稽首唯识性 满分清净者 我今释彼说 利乐诸有情
释义 稽首,以首至地礼敬三宝,显身口意三业清净;唯识性,乃诸法之自性,显非有非空的中道,谓之法宝;圆满清净者,唯佛所证,谓之佛宝;部分清净者,唯菩萨所证,谓之僧宝;我谓论主(护法等十大论师),彼谓世亲菩萨。我今对世亲菩萨造《唯识三十颂》加以解释,是为接引后学令正法久住;利乐所有众生与三宝有缘,能从此论中同沾甘露离苦得乐。
论曰 今造此论,为于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生解为断二重障故。由我法执二障具生,若证二空彼障随断,断障为得二胜果故: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证真解脱;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又为开示谬执我法迷唯识者令达二空,于唯识理如实知故。复有迷谬唯识理者,或执外境如识非无,或执内识如境非有,或执诸识用别体同,或执离心无别心所,为遮此等种种异执,令于唯识深妙理中得如实解,故作斯论。
释义 玄奘和弟子窥基,集古印度十大论师(护法、安慧、德慧、胜友、胜子、净月、智月、亲胜、难陀、火辩)对世亲《唯识三十颂》造论作释,取其精华编辑成册名《成唯识论》,于长安大慈恩寺成立唯识弘扬大乘。此论还介绍了古印度大乘在弘扬唯识教时,对小乘和外道迷执和谬解我法二空者,能生起正确的理解,有了正确的认识,就可通无漏真智及有漏智而不迷谬者,为令断得二重障故。所谓重障者,《述论》云:“由烦恼障障大涅槃流转生死,由所知障障大菩提不悟大觉。一者犹如金刚难以断故,二者担起难越生死流故,三者押溺有情四生故(胎、卵、湿、化),四者堕坠有情没(无有休止)三界故……,五者或二障中我法二执为障根本生余障类……。障谓覆碍,覆所知境令智不生;碍大涅槃令不显证,故名为障。”即明确了我执是引生烦恼障的根本,法执是引生所知障的根本。若证我法二空,好比大树的根被断除了,一切枝叶随之亦除。我法二障随断,必得二种胜果:一由断续生烦恼障故,得大涅槃证真解脱;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证无上觉。此论又为开示不懂得真俗二法,谬执我法迷唯识者令达二空,于唯识理有如实知故;复有迷谬唯识理者,不是真正懂得什么叫做识?什么叫做唯识教;或执外境如识非无;或执内识如境非有;或执诸识用别体同;或执离心无别心所等。为遮此等种种异执,让学人于唯识甚深微妙义趣,理解如实正确,这是论主造唯识三十论的因缘缘起。
我们应当知道,当年玄奘出身在一个书香门弟家庭,由于老庄周易三玄不能说明问题,对西域传来的佛教经典,已被中国政府和学者所重视,却没有一个系统的说法,才发心去印度求学。玄奘在印度留学期间,正是大乘佛法旺盛时期,在戒贤菩萨的关心下,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学习,终于对人生宇宙有了全面认识,被全印度公认为“大乘天”、“解脱天”。玄奘的学识、道业和人格,受到了唐太宗和国人的无比尊敬。玄奘不但将我佛如来一代圣教带回了祖国,在倡导大乘唯识法相学,很有影响力的三部经典:一是佛说《解深密经》,二是后补佛弥勒说《瑜伽师地论》,三是加行位菩萨护法等说《唯识三十论》,至今都为学人所重视。对我们初学唯识法相者,最为契机的莫过于《唯识三十论》(《成唯识论》)。此论既是古印度大乘学者研修佛三时中道了义教,和弥勒《瑜伽师地论》总结出来的精华,又是帮助我们深入唯识教海最好的捷径。此论讲缘起,以眼等前七识为能熏,依第八阿赖耶识为所熏,从种子义建立世出世染净诸法的因果规律,说得是多么圆满如天衣无缝;此论讲性空,依三自性立三无性,说遍计所执自性非有,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非空,从中道了义把大乘一实相印说得是多么圆满如天衣无缝。佛法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千多年来成了中国文化不可缺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唯识三十颂》是从境行果三个方面在说。前二十五个颂是明大乘唯识境,次四个颂是明大乘唯识行,后一个颂是明大乘唯识果。我们依照《唯识三十论》原文(《成唯识论》),重点选择护法菩萨之论作释,这都是学人的心得体会,仅供善友们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