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薄伽梵说:“诸行无常,诸行变坏。”又说:“诸所有受,我说皆苦。”故知无常,性皆是苦,此是指有漏杂染法,圣道无常,非是苦故。
三空相者《杂集论》“空相者,谓若于是处此非有,由此理正观为空;若于是处余是有,由此理如实知有,是名善入空性。”凡夫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所变现的我法认为实有我体。瑜伽言,五蕴处界所变之我是为依他起性,是有一个幻相我,无有凡夫计执的实有我。故空去凡夫于蕴处界所计执的实我我所相,而由因缘和合的如幻的法则有,是故空是空去依他起上而起的遍计所执,非是空去一切。若说空去一切即是恶取空。《杂集论》曰:“即此处(蕴处界)无我性(有无我理)此无我性,无我有性是谓空性,(法住法位不堕有无是真空性)由此建立蕴等是有(依他有),我等性空(遍计空),无我空性,理复不空(圆成有),离增益执(增益二我),离损减执(执无依圆),如是已观空性,名为悟入真空。”
四无我相:《杂集论》:“由蕴处界我相无故,名无我相。”我相者,常住实有,能为主宰,名为我相。凡夫有我,外道计蕴处界计度有我我所相,以正慧观察,于外事(外色诸事),内事(内色心心所等事),都没有常一主宰自在之我。经说“一切法无我。”《瑜伽师地论》:“如是惟有诸蕴可得,于诸蕴中无有常恒主宰或说为我,或说有情,或复于此说为生者,老者,病者,以及死者,或復说彼能造诸业,能受种种果及异熟,由是诸行皆悉是空……,复作是念,所有诸行及其自相,及无常相,苦相相应,彼亦一切从缘生故,不得自在,不自在故,皆非是我,如是名为由不自在行入无我行。”
佛说苦谛为对治四种颠倒,由观无常行相对治常倒;观苦行相,对治乐净二倒;观空,无我行相,对治我倒。《瑜伽师地论》曰:“何故于苦谛为四行观?答:为欲对治四颠倒故,谓初一行对治初一颠倒,次一行对治次二颠倒,后二行对治后一颠倒”。
二 集谛:《杂集论》:“谓诸烦恼及烦恼增上所生诸业,俱说明集谛”。集者,能集苦故名为集,由是招感生死苦故,是苦之因。诸烦恼及烦恼增上及有漏业能集起生死苦,但佛在经中说爱为集谛,为什么?佛如是说是随最胜义说,亦即爱俱遍行等六义,是流转生死的最胜染污法,六遍行者:
1 事遍行:谓于一切已得未得自身境界事遍行故。于已得自身起我爱,于未得自身起后有爱,于已得境界起贪喜俱行爱,于未得境界起彼彼希乐爱。
2 位遍行:谓于苦苦性等三位诸行中遍随行故。于已得苦苦位,起别离爱。于未得苦苦性位,起不和合爱。于坏苦性位,起不别离爱及和合爱。于渐衰行苦性位,起愚痴爱。由我执故有我爱,由爱故于我有损则欲合离,于我有益则欲和合不离,于行苦性虽无和离起愚痴爱,故知一切爱皆实爱我故。故我执不有,则不有爱。
3 世遍行:谓于三世中遍随行故,世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于三世中爱遍随行,于过去世起追忆遍随行爱,于未来世起希乐行遍随行爱,于现在世起耽著行遍随行爱。
4 界遍行:界谓三界,爱于欲界,色界,无色界遍随行故。
5 求遍行:由贪爱遍于三界起欲求,有求,邪梵行求,由欲求力爱乐五欲,求生欲界,招欲界苦。厌欲界,求生色无色界,名有求,由有求力不脱二界,招色无色界苦。由邪梵求力(指为求解脱修于梵行,而以见取,戒禁取故,不达正道,修于邪道,名邪梵行求),以邪见故,不脱三有五趣诸苦,而于彼彼流转。
6 种遍行:种,种类也。谓有,无有爱,遍行断常一切种故,于常起爱名有爱,于断起爱名无爱。此爱遍行于一切断常见等各类妄执见故。
虽诸烦恼皆能发业润生,由爱具有六遍行故,遍行于一切事,染著生死,爱最胜故,故说爱为集谛,故若爱尽则生死尽。
烦恼或有六:贪,瞋,慢,无明,疑,见。或谓十,前五,后见又分为五。谓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此一切烦恼生时,皆能令身心不寂静故,因此不寂静是烦恼的共相。诸烦恼依种种义,立种种差别,共二十四种: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暴流,轭,取,舍,蓋,株杌,垢,烧害,箭,所有,恶行,漏,匱,然,恼,诤,炽然,稠林,拘碍等,此种种门,法体多同。或依贪,嗔,痴立缚结,或依爱立爱结,或依慢立慢结,或依见取,戒禁取立取结等等。立种种门,皆为显示烦恼的过患,令有情生厌离心。
烦恼所生诸业,有修十善业道所生善业,修十不善业道所生恶业。又由强劣分为强力业劣力业。由因果差别又分为黑黑异熟业(不善业),白白异熟业,(三界善业),黑白黑白异熟业,(谓欲界系杂业),非黑白无异熟业(于加行无间道中诸无漏业)。《杂集论》广分别其业种类,可参与读之。
观察集谛有四相可得:一因相,二果相,三生相,四缘相。因相者:“谓能引发后有习气因是名因相”。有烦恼故造业,由造业故能引发后有异熟习气,故业烦恼为因能引发后有习气。如:谷种子能引发后有根,茎,叶,果等。集相者:《杂集论》曰:“谓彼彼有情所集习气,与彼彼有情类为等起因,是名集相”。诸有情于过去,现在所集习气,于人天等类有情有相似的形貌,能为当来生起的平等因而生起现行。如:人与人相似,牛与牛相似。《杂集论》曰:“故造恶者,彼地狱等形已定于今生也。”生相者:《杂集论》曰:“谓各别内身无量品类差别生因,是名生相。”由业力摄持,令有情各别内身生起五趣,四生九地,各不相同。缘相者:《杂集论》“谓诸有情别别得,舍因是名缘相。”即令有情得未曾得自体,舍已得自体,业尽即果尽,有情舍位即是死矣。
观察集谛四相,即为对治有情四种贪爱,一我爱,对自体爱著;二 后有爱,对未来希求;三 喜贪俱行爱,对现前的,或已得到的生起爱著;四 彼彼喜乐爱,于未现前未得到的起希求爱。由四相对治四爱,观察因相对治我爱;观察集相,对治后有爱;观察生相和缘相通治四种爱。《杂集论》曰:“前二别治,后二通治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