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离欲故,能得上地所有善法。由加行故,能发依彼所引功德令现在前。由退失故,还得先时诸下劣法。由得果故,舍诸世法,得出世法及后明净世间善法。由死生故,若生下时,获于生得善及不善无记诸法。若生上时,唯得善法及无记法。诸有所舍,如其所应,亦随觉了。无有相违诸心心所而共相应,及与相摄;即此刹那行还与此刹那。又无一切生死诸行可永断法。又无诸行先未曾生,欻然令起。又一切行皆刹那生,生刹那后必无停住;诸行、一生、一住、一灭。 又一切法一一自性,无有第二自性可得。又定无有同类二法一时相应,即由第二自性无故。又非一法有乖异相二种作用。又一切行依于他转,而不自依。又非自性与自性俱,亦不随转。又非即此一刹那心与此刹那心为所缘。又非即此刹那自性与此刹那自性为因,亦非后生为前生因,亦非同类为异类因。如不善,望善;善,望不善;而作无记异熟果因。广说地等嗢柁南曰: 初诸地诸依, 次谛智加行, 三摩地根道, 对治行修习。 有漏无漏法, 诸果诸因缘, 立补特伽罗, 后遍知究竟。 有九种地。何等为九:一资粮地,二方便地,三观行地,四见地,五修地,六有学地,七无学地,八圣者地,九异生地。先应积集出世资粮,次为尽漏勤修方便,次修随顺决择分时正观诸谛,次能证入正性离生,次后渐证四沙门果。此中前三是有学地,其第四果是无学地。证离生已,一切世间渐升进道,名为修地。即总摄见学无学地,名圣者地。此余一切,名异生地;谓若未修加行,若已修加行,若已离欲,一切异生复有九依,能尽诸漏。何等为九:谓未至定、若初静虑、静虑中间、余三静虑及三无色。除第一有。 复有四圣谛,能为尽净惑所。 复有十智,能觉一切所知境界:谓法智、类智、若世俗智、若他心智、若苦等智、尽无生智。此广分别如声闻地。 又瑜伽师有五加行:一为欲证入正性离生,二为得上果,三为进离欲,四为欲转根,五为引功德。 复有瑜伽三三摩地:一空三摩地,二无愿三摩地,三无相三摩地。 复有三种一切行向住果者根:一未知欲知根,是行预流果向者根。二已知根,是预流果已上乃至行阿罗汉果向者根。三具知根,是住阿罗汉果者根。 复有九道。云何为九:一世间道,二出世道,三加行道,四无间道,五解脱道,六胜进道,七下品道,八中品道,九上品道。世间道者:谓由此故能证世间诸烦恼断;或不证断,能往善趣或往恶趣。出世道者:谓由此故,能证究竟诸烦恼断。加行道者:谓为断惑勤修加行。无间道者:谓正断惑。解脱道者:谓断无间心得解脱。胜进道者:谓从此后发胜加行。下品道者:谓能对治上品烦恼。中品道者:谓能对治中品烦恼。上品道者:谓能对治下品烦恼。 复有四种对治:一厌坏对治,二断灭对治,三任持对治,四远分对治。 复有十六行相:谓观诸谛为无常等。如前已辩。 复有八种修习。如是对治,如是行相,如是修习,如前定地及声闻地,应观其相。 复有二品摄一切法:一有漏法,二无漏法。此二法如前,应知已辩。 复有五果:一异熟果,二等流果,三离系果,四士用果,五增上果。 复有十因:一随说因,二观待因,三牵引因,四摄受因,五生起因,六引发因,七定异因,八同事因,九相违因,十不相违因。 复有四缘: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如是一切果因及缘,如菩萨地等已辩其相。 复有七种补特伽罗:谓随信行等。复有六种阿罗汉:谓退法等。复有八种补特伽罗:谓行四向及住四果。建立应知如声闻地。 复有六种遍智:一者不定地有漏谛遍智,二者定地有漏谛遍智,三者无漏无为谛遍智,四者无漏有为谛遍智,五者顺下分结遍智,六者顺上分结遍智。 复有二种究竟:一者智究竟,二者断究竟。智究竟者:谓尽无生智。自斯已后,为断烦恼,无复应知。断究竟者:谓遍究竟诸烦恼断。由彼断故,圆满究竟证心解脱及慧解脱。 如是略引随顺此论境智相应摩怛理迦所有宗要。其余一切,随此方隅,皆当觉了。遍行一切摩怛理迦,如摄释分,应知其相。如来法教,数无限量。何能穷到无边彼岸。随此方隅,随此引发,随此义趣,诸聪慧者,于余一切应正寻思;应正觉了。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