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2011年8月1日起马友生先生开讲《解深密经》敬请关注! 2010年9月21日起由马友生先生讲解《唯识三十颂》敬请关注! 为了让初学唯识法相的学者,对佛三时中道了义教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我们选择了一批重要经典,将分别与大家见面。 其目的是:同沾甘露相互共勉。所学经论录音在本网站《录音下载》栏目中可以下载收听。学习经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依《成唯识论》为主,包括《大乘百法明门论》、《五蕴论》、《八识规矩颂》)《摄大乘论》、《阿毗达磨杂集论》、《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相关经典 1.阿含经典 选学 2.般若经典《金刚经》 《心经》 《维摩诘经》 3.了义经典 《楞伽经》《华严经》选学 4.中观类 《十二门论》、《中论》 5.祖师类 《六祖坛经》、祖师语录、禅宗公案 6.圣言量
当前位置:唯识,唯识学,唯识学网,马友生,马老师讲经,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金刚经释义 -> 经论(原文)

TOP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九(四)
2020-10-07 18:40:44 来源: 作者: 弥勒菩萨说 【 】 浏览:817次 评论:0
学苾刍,由有五种寂静法故,能灭诸恶。云何为五:一者柔和易可共住,二者断,三者断支,四者敬事,五者灭诤。何等柔和易可共住。谓如经说,略有六种可爱乐法。何等为断:谓诸人天所有四轮。何等断支:谓五断支。何等敬事:谓敬事大师,广说乃至无有放逸。何等灭诤:谓七灭诤法。当知此中由依身等,于同梵行现行非爱;又于僧祇共有财物不平受用;又有戒见不同分法;由依此故,难可共住。性不柔和,心常展转互相经构。如是名为可爱乐法之所对治。与此相违,由其白品三种因缘,当知即是建立六种可爱乐法。由其第一,建立三种:由其第二,建立第四:由其第三,建立第五及以第六。又于此中所有令他获得可爱利益安乐,正现在前身等诸业,名慈善友。若物可令清净受用,此物名为如法利养。若物不依邪命非法方便获得,此物名为如法所得。若物已置在于钵内,当知此物名堕钵中。若物虽未置于钵中,而将欲置,当知此物名钵所摄。若所受食不偏精妙,亦不偏多,共食所食,显露而食,不私密食,乃至唯有可充腹食亦共分布,终不故思隐障处食,亦不闭门而有所食,恐他饥乏来至希求不得分给,当知是名平等受用。圣所爱戒差别分别,如摄异门应知其相。出世正见差别分别,即摄事分应知其相。又由二相成可乐性:一体彼有德而尊重故;二荷彼有恩而慰意故。又可乐性有二差别:一者未生令其得生;二者生已当倍增广。应知此中尊重增上,谓体彼有德。慰意增上,谓财法二摄。彼二增上,谓善和合。和合增上,谓心无扰恼。远离贪等所有扰恼,名曰无违。和合方便共为一事,名曰无诤。和同水乳,名一趣性。又处所圆满,教导圆满,正行圆满,资粮圆满为所依止,应知建立人天四轮。五种妙好所住方处,名处所圆满。广说应知如声闻地。正士善友,名教导圆满。广说应知如声闻地及菩萨地。由五种相自发正愿,名正行圆满。何等为五:一于正教授能敬顺取;二行无违逆;三如实自显;四其教授师随所获得精粗衣服饮食卧具,便生喜足;五无间殷重二种加行乐断乐修,乃至修习四种苾刍爱取对治。又宿所作福补特伽罗,宿世善根增上力故,应知有五相果胜利,谓宿所作福增上力故,安住二种可爱果报:一内,二外。内可爱果报者:谓长寿久住、妙色端严、无病、少恼、非仆、非女、非半择迦、智慧猛利、发言威肃、具大宗叶。外可爱果报者:谓生富贵家;如经广说大富、大翼、有大侍卫。是名第一宿所作福相果胜利。又宿所作福增上力故,得善安住;非诸魍魉、药叉、非人、守宅神等能为障碍。谓于财位不作障碍,或于寿命不作障碍。是名第二宿所作福相果胜利。又宿所作福增上力故,性于善法心能趣入,修习无怠。是名第三宿所作福相果胜利。又宿所作福增上力故,性于恶行深自恳愧,虽作恶已,时时发起猛利悔心;由此因缘,令已作恶现在微劣,于当来恶能永远离。是名第四宿所作福相果胜利。又宿所作福增上力故,一切事业方便加行,意趣伎能展转昌盛,凡所施为无不敬顺;少用功力,多有成办。是名第五宿所作福相果胜利。如是四种,天上诸天,人中诸人,所有止观胜妙车轮,随有所阙,其车不转。又依应所得义,深生信解;于师长前如实自显;身有勇悍;心有勇悍;堪能领解善说恶说所有法义。如其次第,应知建立五种断支;随阙一支,断不成办。又于最初应当勉励敬事大师;谓能宣说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所有法教。次应敬事其所说法。次修习法随法行时,应当敬事依增上戒与毗柰耶相应学处。次应敬事依增上心及增上慧教诫教授。于时时间,修财供养及法供养。应知此中财法供养,谓同居止及同受用。次于静虑修三摩地。从此无间,随无爱味通达谛理,永尽诸漏,无有放逸。如是七种敬事差别,次第应知。又由三相应知敬事:由能体彼功德胜利,故起尊重;随所体悉,以身语意三种正行而修恭敬;复设种种幢幡蓋等,而为供养。有诸同梵行者,举余同梵行者所犯众罪;即于现前四目相对,而以其实不以非实;乃至广说。彼于未了正解了时,便更无犯。更无犯故,是诸苾刍,由见闻疑不应重举前所犯事。如是诤事,便得除灭。有诸苾刍见余苾刍犯罪时节,别于后时彼犯罪者忘自所犯,其见犯者记彼所犯,便举是事。问言:汝忆自所犯不。彼乃答言:我都不忆。彼既不忆,不可自悔,妄言我忆;非无悔言能离恶作。既被他举,故信顺他,应从众僧求乞忆念毗柰耶想,及以清净。尔时众僧信诸苾刍与彼清净,彼犯罪者得离恶作;是诸苾刍不应重举前所犯事。如是诤事便得除灭。复有苾刍由癫狂故,现行众多非沙门法不随顺法;彼由此事,故不成犯。复有一类无知苾刍,谓彼成犯,非处举发。有诸苾刍为防未来教示忆念,令得自心,还从众僧求乞不痴毗柰耶想,及以清净。彼闻是已,即便求乞。尔时众僧应断如是补特伽罗不成于犯;僧和合住,唱与清净。无知苾刍既闻是已,不复重举前所犯事。如是诤事便得除灭。复有苾刍于众僧中举苾刍罪,其能举者起有犯想,彼所举者起无犯想。由无犯想,便自称言:我无所犯。能举者云:长老岂不曾作如是如是事耶。彼遂诚言:我不曾作。能举复云:彼先已犯,今得举发,犹不了故,仍言不犯。尔时众僧便为寻求事之自性,为犯不犯,待得实已,当如法断;如是诤事,便得除灭。有异住处众多苾刍,于所犯罪互生疑诤:或言有犯,或言无犯;或言是重,或言是轻。有别住处众数过前,或望彼众此多慧解,受持三藏,彼应就此,请决所疑,令到究竟;如是诤事,便得除灭。复有苾刍既犯罪已,自恶作缠之所激发,遂成忧悴;虑他举发,便如法悔。由此一切诤事除灭。有多苾刍互相举罪,各为憍慢之所执持,不欲展转相对发露,专事离散二部别居。各作是言:彼既不肯来对我众发露悔灭,我等何为辄就彼众发露悔灭。彼此部中各应推一有智众首共禀所言,补特伽罗同往他众,许其发露悔灭所犯。如是诤事便得除灭。如是诤事略有四种,应知除灭亦有四种。云何名为四种诤事:一者他举诤事,二者互疑诤事,三者自举诤事,四者互举诤事。何等复名四种除灭:一者愿出所犯,除灭;二者施与清净,除灭;三者许求实性,除灭;四者各各发露,除灭。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九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4/4/4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卷第一百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八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唯识学小组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安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