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次依行差别建立三士。谓下中上。无自利行,无利他行,名为下士;有自利行,无利他行,有利他行,无自利行,名为中士;有自利行,有利他行,名为上士。复有四种补特伽罗。或有行恶而非乐恶;或有乐恶而非行恶;或有行恶亦复乐恶;或非行恶亦非乐恶。若信诸恶,能感当来非爱果报;由失念故,或放逸故,近恶友故,造作恶行。是名行恶而非乐恶。若先世来串习恶故,喜乐诸恶,恶欲所牵;彼由亲近善丈夫故,闻正法故,如理作意为依止故,见诸恶行能感当来非爱果报,自勉自励远离诸恶。是名乐恶而非行恶。若性乐恶,而不远离;是名行恶亦复乐恶。若有为性不乐诸恶,亦能远离;名非行恶亦非乐恶。此中行恶亦乐恶者,是名下士;若有行恶,而非乐恶,或有乐恶,而非行恶,是名中士;若非行恶,亦非乐恶,是名上士。
复有三士。一重受欲;二重事务;三重正法。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有三种补特伽罗。一以非事为自事,二以自事为自事,三以他事为自事。若行恶行以自存活,名以非事为自事;若怖恶行修行善行,名以自事为自事;若诸菩萨名以他事为自事。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诸国王有三圆满。谓果报圆满,士用圆满,功德圆满。若诸国王生富贵家,长寿少病有大宗叶,成就俱生聪利之慧;是王名为果报圆满。若诸国王善权方便所摄持故,恒常成就圆满英勇;是王名为士用圆满。若诸国王任持正法名为法王;安住正法名为大王;与内宫王子群臣英杰豪贵国人,共修惠施树福受斋坚持禁戒。是王名为功德圆满。果报圆满者,受用先世净业果报。士用圆满者,受用现法可爱之果。功德圆满者,亦于当来受用圆满净业果报。若有国王三种圆满皆不具足,名为下士;若有果报圆满或士用圆满,或俱圆满,名为中士;若三圆满无不具足,名为上士。
复有三臣。一有忠信无伎能智慧;二有忠信伎能无智慧;三具忠信伎能智慧。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若不忠信无有伎能,亦无智慧,当知此臣下中之下。又有四语。一非爱似爱;二爱似非爱;三非爱似非爱;四爱似爱。诸有语言辞句善顺,然非所宜;是名初语。或有语言辞句勃逆,然是所宜;是第二语。或有语言辞句勃逆,亦非所宜;是第三语。或有语言辞句善顺,亦是所宜;是第四语。若有宣说非爱似非爱,非爱似爱语者,是下士;若有宣说爱似非爱语者,是中士;若有宣说爱似爱语者,是上士。
复有三种受诸欲者。或有受欲,非法孟浪,积集财宝,不能安乐,正养己身及与妻子,广说乃至不于沙门婆罗门所,修殖福田。或有受欲,法或非法,孟浪或非积集财宝,能以安乐正养己身妻子眷属,及知友等;不于沙门婆罗门所修殖福田。或有受欲,一向以法,及不孟浪,积集财宝,能以安乐正养己身,广说乃至能于沙门婆罗门所修殖福田。此三种中,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复有三人。一者有人贪染而食,爱著饕餮乃至耽湎,不见过患,不知出离。二者有人思择而食,不染不著,亦不饕餮吞吸迷闷坚住耽湎,深见过患善知出离;而于此食未断未知。三者有人思择而食,不生贪染,广说乃至深见过患,善知出离;又于此食已断已知。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复依施物说有三人。一者有人所施之物,但具妙香,不具美妙味之与触;二者有人所施之物,具妙香味,而无妙触;三者有人所施之物,具足美妙香味与触。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又依施田说有三人。一者有人于爱于恩而行惠施;二者有人于贫苦田而行惠施;三者有人于具功德最胜福田而行惠施。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复有差别。施于所爱名为下士;施于有恩名为中士;施于贫苦具德胜田名为上士。又依施心说有三人。一者有人将欲惠施先心欢喜,正惠施时心不清净,惠施已后寻复追悔;二者有人先心欢喜,施时心净,施已追悔;三者有人先心欢喜,施时心净,施已无悔。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复于受持戒福业事,建立三人。一者有人但离一分,非一切时常能远离;唯自远离,不劝他离;亦不赞美,见同法者心不欢喜;是名下士。二者有人离一切分,一切时离;唯自远离,不劝他人;亦不赞美,见同法者心不欢喜;是名中士。三者有人一切俱现,是名上士。又于受持禁戒处所建立三人。一者有人住恶说法毗奈耶中,受持禁戒;二者有人住善说法毗奈耶中,受持禁戒而有缺漏;三者有人即住于此受持禁戒而不缺漏。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于受持戒心建立三人。一者有人为活命故,受持禁戒;二者有人为生天故,受持禁戒;三者有人为涅槃故,受持禁戒。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于受持别解脱律仪说有三人。一者有人唯能受持近住律仪;二者有人亦能受持近事律仪;三者有人亦能受持苾刍律仪。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又于受持苾刍律仪说有三人。一者有人唯能成就受具足支,无受随法诸学处支,亦无随护他人心支,亦无随护如先所受诸学处支;二者有人成前三支,无后一支;三者有人具成四支。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有三人。一者有人唯成别解脱律仪;二者有人成别解脱静虑律仪;三者有人成别解脱静虑无漏三种律仪。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有三人。一者有人唯能成就非律仪非不律仪摄,所受戒律仪;二者有人亦能成就声闻等相应,所受戒律仪;三者有人亦能成就菩提萨埵所受戒律仪。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复依修习思惟方便建立三人。一者有人唯得励力运转思惟;二者有人有间运转,设得无间,要作功用方能运转;三者有人已得成就任运思惟。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又依己得修差别故建立三人。一者有人已得内心奢摩他定,未得增上慧法毗钵舍那;二者有人已得增上慧法毗钵舍那,未得内心奢摩他定;三者有人俱得二种。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有三人。一者有人已得有寻有伺三摩地;二者有人已得无寻唯伺三摩地;三者有人已得无寻无伺三摩地。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依住修差别建立三人。一者有人住染污静虑;二者有人住世间清净静虑;三者有人住无漏静虑。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复次有十种有情众,于十种法爱乐喜悦。何等十法。一寿,二色,三财,四友,五戒,六闻,七梵行,八慧,九法,十生天。何等名为有情十众。一傍生,二母邑,三受用欲者,四求所作者,五出家者,六多闻为命者,七入证者,八寻思者,九勤苦者,十弃身者。
复次听闻正法者,略有六种烦恼过失。谓憍慢过失,不欲过失,不信过失,身心损恼过失,散乱过失,迷惑过失。由如是等诸过失故,不能恭敬殷重听法;广说如经。散乱烦恼过失复有二种。谓说时散乱,说已散乱。迷惑者,谓颠倒。
复次烦恼发业略有三种。一相应发,二亲生发,三增上发。引余烦恼而发起故。
复次非所爱法略有六种。一怨敌,二疾病,三不可爱境,四生等诸苦,五苦辛良药,六非串习善。前四应远离;后二应修习。
复次受用诸欲略有五种。一领纳受用,二摄喜受用,三寻思受用,四贪彼受用,五摄自受用。
复次诸欲过失略有八相。一少味多苦多过患相,二他所逼切苦因缘相,三杂染受用胜因缘相,四堕诸恶趣苦因缘相,五寻思扰乱苦因缘相,六受用磨灭胜因缘相,七丧身磨灭胜因缘相,八能障善法胜因缘相。
复次诸欲因缘略有六种变坏。一他所逼切变坏,二诸界互违变坏,三所爱有情变坏,四身变坏,五心变坏,六无常变坏。
复次当知诸欲由五种相似法故得稠林名。一由众多相似法故;二由杂秽相似法故;三由养育众生相似法故;四由藏窜相似法故;五由险难相似法故。我已略说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其中处处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