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一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一
如是已说本地。次说诸地决择善巧。由此决择善巧为依,于一切地善能问答。今当先说五识身地意地决择。
问:前说种子依谓阿赖耶识,而未说有,有之因缘,广分别义。何故不说,何缘知有,广分别义。云何应知。答:由此建立是佛世尊最深密记,是故不说。如世尊言:
阿陀那识甚深细, 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 恐彼分别执为我。
复次嗢柁南曰:
执受初明了, 种子业身受, 无心定命终, 无皆不应理。
由八种相,证阿赖耶识决定是有。谓若离阿赖耶识,依止执受不应道理;最初生起不应道理;有明了性不应道理;有种子性不应道理;业用差别不应道理;身受差别不应道理;处无心定不应道理;命终时识不应道理。
何故若无阿赖耶识依止执受不应道理。由五因故。何等为五:谓阿赖耶识先世所造业行为因;眼等转识于现在世众缘为因;如说根及境界,作意力故;诸转识生,乃至广说是名初因。又六识身有善不善等性可得,是第二因。又六识身无覆无记异熟所摄类不可得,是第三因。又六识身各别依转。于彼彼依彼彼识转,即彼所依应有执受;余无执受不应道理。设许执受;亦不应理。识远离故。是第四因。又所依止应成数数执受过失。所以者何,由彼眼识于一时转一时不转;余识亦尔。是第五因。如是先业及现在缘以为因故,善不善等性可得故,异熟种类不可得故,各别所依诸识转故,数数执受依止过故,不应道理。
何故若无阿赖耶识最初生起不应道理。谓有难言:若决定有阿赖耶识;应有二识俱时生起。应告彼言:汝于无过,妄生过想。何以故。容有二识俱时转故。所以者何。且如有一俱时欲见,乃至欲知;随有一识最初生起,不应道理。由彼尔时作意无别根境亦尔;以何因缘识不俱转。
何故若无诸识俱转,与眼等识同行意识明了体性不可得耶。谓或有时忆念过去曾所受境,尔时意识行不明了;非于现境意现行时,得有如是不明了相。是故应许诸识俱转;或许意识无明了性。
何故若无阿赖耶识有种子性不应道理。谓六识身展转异故。所以者何。从善无间不善性生,不善无间复善性生;从二无间无记性生;劣界无间中界生,中界无间妙界生,如是妙界无间乃至劣界生;有漏无间无漏生,无漏无间有漏生;世间无间出世生,出世无间世间生;非如是相有种子性应正道理。又彼诸识长时间断,不应相续长时流转;是故此亦不应道理。
何故若无诸识俱转业用差别不应道理。谓若略说有四种业。一了别器业,二了别依业,三了别我业,四了别境业。此诸了别刹那刹那俱转可得;是故一识于一刹那有如是等业用差别不应道理。
何故若无阿赖耶识身受差别不应道理。谓如有一或如理思或不如理,或无思虑或随寻伺,或处定心或不在定,尔时于身诸领受起非一众多种种差别彼应无有;然现可得。是故定有阿赖耶识。
何故若无阿赖耶识处无心定不应道理。谓入无想定或灭尽定,应如舍命识离于身;非不离身。如世尊说:当于尔时识不离身故。
何故若无阿赖耶识命终时识不应道理。谓临终时或从上身分识渐舍离,冷触渐起;或从下身分。非彼意识有时不转。故知唯有阿赖耶识能执持身。此若舍离;即于身分冷触可得,身无觉受。意识不尔。是故若无阿赖耶识不应道理。
复次嗢柁南曰:
所缘若相应, 更互为缘性, 与识等俱转, 杂染污还灭。
若略说阿赖耶识,由四种相建立流转;由一种相建立还灭。云何四相建立流转。当知建立所缘转故;建立相应转故;建立互为缘性转故;建立识等俱转转故。云何一相建立还灭。谓由建立杂染转故,及由建立彼还灭故。
云何建立所缘转相。谓若略说阿赖耶识,由于二种所缘境转。一由了别内执受故;二由了别外无分别器相故。了别内执受者:谓能了别遍计所执自性妄执习气,及诸色根根所依处,此于有色界。若在无色;唯有习气执受了别。了别外无分别器相者:谓能了别依止缘内执受阿赖耶识故、于一切时无有间断器世间相。譬如灯焰生时内执膏炷,外发光明;如是阿赖耶识、缘内执受缘外器相生起道理,应知亦尔。
复次阿赖耶识缘境微细。世聪慧者亦难了故。复次阿赖耶识缘境无废;时无变易。从初执受刹那乃至命终,一味了别而转故。复次阿赖耶识于所缘境念念生灭;当知刹那相续流转,非一非常。复次阿赖耶识当言于欲界中,缘狭小执受境;于色界中缘广大执受境;于无色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缘无量执受境;于无所有处缘微细执受境;于非想非非想处,缘极微细执受境。如是了别二种所缘故,于所缘境微细了别故,相似了别故,刹那了别故,了别狭小执受所缘故,了别广大执受所缘故,了别无量执受所缘故,了别微细执受所缘故,了别极微细执受所缘故,应知建立阿赖耶识所缘转相。
云何建立相应转相。谓阿赖耶识与五遍行心相应法、恒共相应。谓作意触受想思。如是五法,亦唯异熟所摄;最极微细。世聪慧者亦难了故。亦常一类缘境而转。又阿赖耶识相应受,一向不苦不乐;无记性摄。当知余心所行相亦尔。如是遍行心所相应故,异熟一类相应故,极微细转相应故,恒常一类缘境而转相应故,不苦不乐相应故,一向无记相应故,应知建立阿赖耶识相应转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