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应可诃责应可治罚应可驱摈。怀染污心而不诃责;或虽诃责而不治罚如法教诫;或虽治罚如法教诫而不驱摈;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放逸而不诃责乃至驱摈,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了知彼不可疗治不可与语,喜出粗言多生嫌恨故应弃舍,若观待时,若观因此斗讼诤竞,若观因此令僧諠杂令僧破坏,知彼有情不怀谄曲成就增上猛利惭愧疾疾还净,而不诃责乃至驱摈;皆无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具足成就种种神通变现威力,于诸有情应恐怖者能恐怖之,应引摄者能引摄之,避信施故不现神通恐怖引摄;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知此中诸有情类多著僻执是恶外道,诽谤贤圣成就邪见,不现神通恐怖引摄,无有违犯。又一切处无违犯者:谓若彼心增上狂乱,若重苦受之所逼切,若未曾受净戒律仪,当知一切皆无违犯。
复次如是所起诸事菩萨学处,佛于彼彼素怛缆中随机散说;谓依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今于此菩萨藏摩呾履迦,综集而说。菩萨于中应起尊重住极恭敬,专精修学。
是诸菩萨从他正受戒律仪已,由善清净求学意乐菩提意乐饶益一切有情意乐,生起最极尊重恭敬;从初专精不应违犯。设有违犯,即应如法疾疾悔除令得还净。又此菩萨一切违犯,当知皆是恶作所摄;应向有力于语表义能觉能受小乘大乘补特伽罗,发露悔灭。若诸菩萨以上品缠违。如上他胜处法,失戒律仪,应当更受。若中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应对于三补特伽罗或过是数,应如发露除恶作法先当称述所犯事名,应作是说:长老专志;或言大德;我如是名违越菩萨毗奈耶法,如所称事犯恶作罪。余如苾刍发露悔灭恶作罪法,应如是说。若下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及余违犯,应对于一补特伽罗,发露悔法当知如前。若无随顺补特伽罗可对发露悔除所犯,尔时菩萨以净意乐起自誓心,我当决定防护当来终不重犯。如是于犯还出还净。
又诸菩萨欲受菩萨净戒律仪,若不会遇具足功德补特伽罗,尔时应对如来像前自受菩萨净戒律仪。应如是受,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或蹲跪坐,作如是言:我如是名,仰启十方一切如来已入大地诸菩萨众,我今欲于十方世界佛菩萨所誓受一切菩萨学处,誓受一切菩萨净戒。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具,未来一切菩萨当具,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于是学处于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学。第二第三亦如是说。说已应起。所余一切如前应知。
又于菩萨犯戒道中,无无余犯。如世尊说:是诸菩萨多分应与嗔所起犯,非贪所起。当知此中所说密意。谓诸菩萨爱诸有情,怜诸有情增上力故,凡有所作一切皆是菩萨所作,非非所作;非作所作可得成犯。若诸菩萨憎诸有情嫉诸有情,不能修行自他利行,作诸菩萨所不应作;作不应作,可得成犯。又诸菩萨软中上犯,如摄事分应当了知。
如是菩萨依止一切自毗奈耶勤学所学,便得成就三种圆满安乐而住。一者成就加行圆满,二者成就意乐圆满,三者成就宿因圆满。云何名为加行圆满。谓诸菩萨于净戒中行无缺犯,于身语意清净现行不数毁犯,发露自恶。如是名为加行圆满。云何名为意乐圆满。谓诸菩萨为法出家,不为活命;求大菩提,非为不求;为求沙门,为求涅槃,非为不求。如是求者不住懈怠下劣精进,不杂众多恶不善法,杂染后有有诸炽然众苦异熟,当来所有生老病死。如是名为意乐圆满。云何名为宿因圆满。谓诸菩萨昔余生中修福修善,故于今世种种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自无匮乏;复能于他广行惠施。如是名为宿因圆满。菩萨如是依毗奈耶勤学所学,成就如是三种圆满安乐而住。与此相违,当知成就三种衰损危苦而住。
如是略广宣说菩萨若在家品若出家品一切戒已。自斯已后,即于如是一切戒中,分出所余难行戒等差别之相,应当了知。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