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是波罗延中因阿氏多所请问颂。言世间者:略有三种。一欲世间,二色世间,三无色世间。今此义中意辨出家在家二种世间。出家世间复有二种。一恶说法,二善说法。恶说法者:无明所覆。善说法者:由有明故应可显了;由放逸故令不显了。若诸在家异类白衣为诸戏论之所涂染。当知戏论略有三种。谓三种言事名为戏论。于四种言说有所宣谈亦名戏论。能发语言所有寻伺亦名戏论。若于过去未来现在三种言事,依四言说发起异类分别思惟或违或顺;是名涂染。若前戏论若后涂染,诸在家者多分可得;是故说彼为诸戏论之所涂染。此中恶说法者无明所覆,善说法者放逸不显,诸在家者戏论涂染,彼于现法苦因转时,于此苦因不能如实知是苦因;于此苦因爱乐而住。由此因缘生当来苦,即说此苦名大怖畏。又恶说法者由无明门,从六处流漏泄众苦;诸在家者由戏论门,从六处流漏泄众苦;善说法者由放逸门,从六处流漏泄众苦。如是无明放逸戏论诸门流漏,由闻他音内正作意,于诸行中了知过患;此相应念逆流而转,故能遮止。如是方便名伏对治。若出世间正见所摄诸无漏慧,于三种流皆能偃塞。如是方便名断对治。于此流漏若伏若永二种对治皆能断故,俱名防护。又恶说法者及在家者一向堕于染污品摄。若善说法毗奈耶中二种可得。诸纵逸者堕杂染品,非显了摄;不纵逸者堕清净品,显了所摄。又若已显了若应显了,当知二种皆无放逸。诸阿罗汉斯已显了;于不放逸无更须作不放逸事。于四念住若念若慧已善修故;已善证得清净识故;唯有决定。于无余依涅槃界中善清净识当永灭故;若念若慧亦随永灭,余依所摄先业所引一切名色亦随灭尽。乃至彼法未永灭,来于六恒住,常善安住;于离欲地所有内受及于诸欲相应外受不生欣乐。如是名为诸阿罗汉正念现行,乃至寿尽识方永灭。若诸有学斯应显了;于不放逸应更须作不放逸事。彼复二种于不放逸不放逸事。谓常所作,委悉所作,有学异类。若诸有学极七反有或复家家一来果等,及于现法堪般涅槃,于下分结及上分结心无染污;为断彼故修习对治。又于诸欲不耽著故,诸下分结不能染污;心无浊故,诸上分结不能染污。又于一切有苦法中如实知集乃至出离;于四念住善住其心;修习如先所得圣道能趣究竟。如是修习对治道故,彼于一切不放逸中诸所应作不放逸事,皆得究竟。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诸在家者及于外法而出家者决定杂染;及显于善说法毗奈耶中而出家者,若行放逸堕染污品,若不放逸堕清净品。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于诸欲希求, 或所期果遂, 得已心定喜, 至死而保爱。
诸乐欲众生, 若退失诸欲, 其色便变坏, 如毒箭所中。
若远离诸欲, 犹如毒蛇首, 彼于爱世间, 正念能超度。
田事与金银, 牛马珠环钏, 女仆增诸欲, 是人所耽乐。
攀缘沉下劣, 变坏生诸漏, 从此集众苦, 如船破水溢。
若永绝诸欲, 如断多罗顶, 弃舍诸愁忧, 犹莲华水滴。
此是义品中依诸欲颂。谓如有一希求未来所有诸欲;为获得故发勤方便,得已现前耽著受用。如是希求及正受用所得诸欲,由此因缘生喜生乐,如是总名诸欲爱味。又彼希求及正受用所有诸欲,于其所得所受用事若退失时;随彼诸欲恋著爱味爱箭入心,如中毒箭受大忧苦,或致殒殁。如是名为诸欲过患。又复毒蛇譬诸欲境;毒蛇首者:譬诸欲中所有爱味。若诸愚夫爱味诸欲贪著受用;如蛇所螫。若有多闻诸圣弟子,远离诸欲所有爱味如毒蛇首;终不爱染而受用之,广说乃至不生耽著。彼于诸色所有贪爱乃至于触所有贪爱,皆能调伏断灭超度。如是名为诸欲出离。又诸欲自性略有二种:一者事欲;二者烦恼欲。事欲有二。一者榖彼所依处,谓田事。二者财彼所依处,谓金银等事。何以故。诸求榖者必求田事;诸求财者必求金银等事。求金银等复有二种:一者事王;二者商贾。求榖求田方便须牛。求财事王方便须马。求财商贾所有方便,若金银等共相应者,谓诸宝珠;金银异类不相应者,谓环钏等。此举最胜。若买卖言说事务当知亦尔。积集如是财榖事已,受用戏乐所有助伴,谓诸女色。若未积集;招集守护及息利中所有助伴谓诸僮仆。如是财榖积集广大;于此处所耽乐不舍。如是一切皆名事欲。烦恼欲者:谓于事欲随逐爱味,依耽著识发生种种妄分别贪。又于事欲由烦恼欲令心沉没成下劣性。若彼事欲变坏散失;便生诸漏愁叹忧悲种种苦恼缠绕其心。彼由如是于现法中诸漏蔽伏无有对治,犹如船破水渐盈溢,招集当来生老病等种种苦恼。若于诸欲已得出离,便能永绝随欲爱味发起贪著诸染污识,犹如断截多罗树顶不复生长。又彼事欲可爱可乐乃至可意若变坏时,非清净识诸忧愁等一切苦恼皆不得住;如莲华叶水滴不著。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诸欲爱味过患出离三种自性。又显爱味能为过患及彼出离所有功德。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于过去无恋, 不求希未来, 现在诸法中, 处处遍观察。
智者所增长, 无夺亦无动。
此是造贤善颂。谓如有一于佛所证法毗奈耶获得净信,以正信心弃舍家法趣于非家,由五种相修行梵行令善清净。谓能舍离居家诸行无所顾恋;亦不缘彼心生追恋还起染著。是名初相。又于现法利养恭敬未来种类所有诸行不生希望;亦不愿求当来人天所有诸行修行梵行。是第二相。又于现在五取蕴摄色等诸法及彼安立能正观察。又于现法及当来世诸身恶行及恶果报,谓我于身不应发起所有恶行;广说如经乃至应断身诸恶行修身善行。语意善行当知亦尔。又于色等诸蕴能随观察,去来今世皆是无常;无常故苦;苦故无我。由无我故于彼一切不执我所,乃至于彼不执为我。如是如实正慧观察是第三相。又依初法毗钵舍那诸根成熟,福德智慧二种资粮于当来世通达增长;非诸王等所能劫夺。是第四相。又依第二法毗钵舍那于现法中涅槃功德能善增长;非诸烦恼及随烦恼所能倾动。是第五相。由此五相修行梵行令善清净。若依如是一日一夜,亦为贤善第一贤善。当知超度此余一切所有梵行。复次今当略辩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所修梵行,于一切相皆善清净;不与他共。当知是名此中略义。嗢柁南曰:
恶说贪流怖, 类誉池流贪, 作劬劳得义, 论议十四种。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