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曰。果差别中方便示现成等正觉等者。摄论第九说。八相之中此虽有住天宫。彼无。勘问。
论。问。如经说四无量等最胜功德。何现观所摄耶。
述曰。第三现观所摄功德中有三。初问答。次随前各以五门解释。后明功德作业。初中有二。初问。后答。
如经中说四无量等下。第二大段明现观所摄一切诸法。有二。初问。后答。
论。答。后现观究竟现观所摄。所以者何。如是最胜功德。诸圣弟子等或于修道或究竟道之所发起。是故二现观所摄。
述曰。答有二。初答摄。后列其名。
答中初答摄。后别征显。
论。彼复云何。
述曰。别征显中分二。初征。后释。
论。谓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诤。愿智。无碍解。神通。相。随好。清净。力。无畏。念住。不护。无忘失法。永断习气。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种妙智。如是等功德。如来于诸经中。或依声闻乘说。或依大乘说。此诸功德。随其所应。略以五门显示其相。谓所依。境界。行相。自体。助伴。
述曰。五门释中有二。初标五门显示其相。后随别释。
释中有三。一列名。二释论生下各五门释。后随别释。
论。无量者。谓四无量。一慈无量。二悲无量。三喜无量。四舍无量。慈云何。谓依止静虑。于诸有情与乐相应意乐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此中显慈无量以静虑为所依。有情为境界。愿彼与乐相应为行相。定慧为自体一切功德皆奢摩他毗钵舍那所摄故。诸心心所为助伴。当知悲等一切功德随其所应亦尔。悲云何。谓于诸有情离苦意乐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所依自体助伴与慈相似故。喜云何。谓于诸有情不离乐意乐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舍云何。谓依止静虑。于诸有情利益意乐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利益意乐者。谓于与乐相应等有情所弃舍爱等。作是思惟。当令彼解脱烦恼。如是意乐。名舍行相利益意乐。行相圆满。名住具足。
述曰。无量有二。初列。后释。
随别释有三。初明五门别解。次明引发。后别明此二十功德作业。五门别解中分十七段。解脱胜处遍处三一处明故。相随好一处明故。瑜伽第十二说一切为三有情一无苦乐二有苦三有乐。次第起初三于三起于离欲贪嗔等故。所缘广大故。利益安乐思惟最胜故。果无量故。由此三义名无量。住具足者。圆满清白名具足。所修观行日夜专注时专注故名注。故此下文云利乐行相圆满名住具足。第三十四论以无欲无嗔无贪三法为体。如次缘三种有情故。显扬论第四唯以无贪嗔二。以除违损二位故。彼缘如次三有情故。又审勘四无量。大智度论谓前三无嗔为体。后一无贪为体。与乐拔苦喜益三位浅深成别。佛地论云。是平等智。佛果无漏。二乘地前唯有漏。七地已前通二。八地以上此无漏。此下第十四。起用后得世俗智摄。自性无分别智摄。智度论此四緣。众生缘缘假似名名众生。法缘缘五蕴。无缘缘毕竟空。涅槃第十五。众生缘缘贫家众生。法缘缘一切资生起。无缘缘如来。菩萨地四十四说。初与外道共有我相故。次与二乘共有法相故。后不与共。佛地论依初发心起众生缘。正行位菩萨修法缘大乘教法为境。此二多有漏。无生法忍菩萨修无缘缘法界故。悲喜舍亦尔。涅槃经说故。菩萨地第三十四。说三行相以通四种大好。仍所治与古涅槃不同。相违此中论说利益安乐与四十四。准论中同十二云同一切处。四十四所缘法者亦缘五蕴身别别法。有情假者。法是别法。无缘谓真理。与佛地不同。会之。
四无量。慈心无嗔。悲心不害。喜心不嫉。舍心无贪嗔。如显扬二十及第四菩萨藏经说慈中有三种。谓有情缘法缘无缘。有情缘者。缘众生起。法缘缘三轮淸净除执起。无缘者。谓佛缘其涅槃。以无贪是慈体。以从法缘中资具说。境界唯欲界。所依唯六地色界近远怨等。勘大论七十三显扬等。
论。解脱者。谓八解脱。广说如经。
述曰。释八解脱胜处遍处。合文有二。初别解。后释次第。初解脱有三。初标指。次别释。后料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