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2011年8月1日起马友生先生开讲《解深密经》敬请关注! 2010年9月21日起由马友生先生讲解《唯识三十颂》敬请关注! 为了让初学唯识法相的学者,对佛三时中道了义教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我们选择了一批重要经典,将分别与大家见面。 其目的是:同沾甘露相互共勉。所学经论录音在本网站《录音下载》栏目中可以下载收听。学习经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依《成唯识论》为主,包括《大乘百法明门论》、《五蕴论》、《八识规矩颂》)《摄大乘论》、《阿毗达磨杂集论》、《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相关经典 1.阿含经典 选学 2.般若经典《金刚经》 《心经》 《维摩诘经》 3.了义经典 《楞伽经》《华严经》选学 4.中观类 《十二门论》、《中论》 5.祖师类 《六祖坛经》、祖师语录、禅宗公案 6.圣言量
当前位置:唯识,唯识学,唯识学网,马友生,马老师讲经,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金刚经释义 -> 经论(原文)

TOP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卷第二十七(二)
2012-10-19 01:13:52 来源: 作者:沙门窥基撰 【 】 浏览:5492次 评论:8
又中般涅槃生结已尽唯此起结。何义回心妙觉。既处人天中般应无根熟。又无色上流无身无相生彼大乘。根熟无佛何以回心且略叙斯之。余疑已义决。余昔日毗耶缄囗以明得意之由。未详仁者之情定如息言摩竭。勿窥越剑能击千夫。事在否臧何须大小。粗见前疑得决今谓还然愿犹审思详其理也。于是大乘慈悲普运。愍彼聋瞽。安详而慰之曰。勿以曾观萤光。今惊明日之照。实似跡中涓。疑同洪海之波。其窃闻重弩千斤。不为鼷鼠发机。洪钟万石。岂为蓬芒振响。余既踵杖痴灵。任持佛日。诚矜愚下。为汝说之。谛听谛听。勿异思也。夫非择灭法谓有二端。一更不生。二还复起。虽七生外生。皆得非择灭。以愿无漏力。滋感现身因。于三大僧祇修行菩提行令感此身业。多时受生死。乃至成菩提。此有何过失。其非择灭得复生故。中般回心更得经生。此复何过。故经中说如来处中有经二十年间教化诸众生。以此理为证。又解。其中般涅槃人。由如乐定上流皆并决定性。以彼无化故。未有根熟佛不化故。若彼有根熟佛说应往化。佛无已往化。明知无此人。若非决定性者。中般是居本有。无色人曾居下界已回心讫。以此理教。何处生妨。诘曰。中般无色人。听任此理。其七生人。若已经七生可如斯解。未经七生或一二生已即回心。云何通释曰。回心趣大。通学无学。无学待后释。且释学曰。或随烦恼感生势力。感彼生已。于最后生伏诸烦恼。起定愿力。资后身因。如前道理。乃至成佛。或回心已。即伏烦恼。起定愿力。资现身因。如前道理。乃至成佛。征曰。何故感生已回心言滋后身因。回心伏烦恼云感现身因。义曰。已伏诸烦恼不可滋生果。故感生已者言滋后身因。回心伏惑讫言滋现身因。此二种皆永伏故。问曰。此为分段报。为变易报。慰曰。诸用无漏定愿资助。皆不思议变易身摄。若烦恼力所感异熟。分段身摄。此据实声闻。非变化者。难曰。此变易身何界系。义曰。随欲色回心即此界。问曰。此变易身何人得见。答曰。由非天见。何况于人。唯诸圣者之所能观。问曰。受此变易时为舍分段。答曰。不舍。即以此身转令清净微妙难知为变易生死。问曰。若不舍者。何故舍利子回心已。法华会上化火灰身。义曰。为欲勉励众生发菩提心知舍利子而般涅槃。故别作化身化火焚燎。其本实身。转令淸净。其量广大。其任随乐不定遍在处所。值遇诸佛等。无学中方释。愚者正容而愧曰。道理冲玄。非愚曾见。除疑未决。重请明之。是诸声闻皆出生死。何故不取寂灭法。为说令趣大菩提耶。变易生死于三大僧祇受生死苦恼。义曰。灰身灭智。自利小见。成佛度生。利他兼济。故劝回心。变易位中无苦无过。问曰。行苦既有。云何无过。义曰。虽经此苦。令得三身。功德无极。大喜大乐。故无有过。诘曰。一切大乐不过涅槃。彼已证得。复何所少。更求菩提耶。义曰。涅槃虽有寂灭安乐。而无受乐三菩提乐断受乐等无量功德。佛有五乐。涅槃为一乐。受数为一乐即受用净土受法乐等。三菩提为一乐即照理智会如之乐。断受为一乐即灭尽定断受想故。问曰。已得涅槃无为之乐。何用行苦有为乐耶。义曰。三菩提等有为无漏是无漏故。犹如涅槃非行苦摄。又若成佛能化无量所化有性出生死故。问曰。有为无漏以无漏故同彼涅槃非行苦者。有为无漏有生灭故以有生灭由如苦集定是行苦。何故以无漏例彼涅槃而非行苦。又已成佛者有化众生能。何故须更化。义曰。有为无漏虽有生灭。已顺理故。违生死故。而非行苦。苦集二谛。顺生死苦违真理故。故是行苦。我以彼生死体是无漏由如涅槃。岂得以生灭便同苦集。又能化所化无始时来法尔道理有相属者不相属者。故劝成佛化彼所属。不相属者即不回心又不教化。于是小乘先生一悲一喜而长叹曰。余久流无明海未知等觉之源。以虽有闻何如此矣。譬似百肴之馔乍吞善一味。犹言至道先闻已奇。谁念婉转弥幽徘徊转妙。虽研精自古难得闻是理焉。实谓前贤所不觌曩哲所未闻。其达士举手摩顶善慰之曰。世士顽騃不可笑乎。唯见善而从实为奇特。识机达理今古所喜。睹理不从自贻伊咎。汝既游佛海须识素璞之岑。探颐挻奇惟贵珠而兼济。岂不闻小乘神化恶知识等早可回心发弘大愿。悟者长跪礼足而退曰。岂非宿缘有幸。感恶断贤既蒙进大。能不闻唯命。幸甚幸甚耳。其现般等人义。思在初果。若回心者。或如七生人。回心已伏惑者。滋现身因。以现般不肯伏惑。如前解有妨。若尔。如七生已回心人滋后身因。此后身为此受果为后身受果。若此身受果。云何后身业令感今身果。若感后身果。应舍身而取后报。有妨问。释曰。舍此身受后身。方作无漏。无妨也。其文亦有。不定姓人及余上流生中三人等。准思解。以上据佛地论第二卷。如大论五十七二十二根中云。若预流练时。得练根。亦得一来。不证不还。对治难得故。所应得义极广大故。若先用世间乃至伏四禅入现观得不还。先修练根时进难故。亦不证无学。如前因故。根转已后一切皆证。若以义。预流何故不得不还也。
       论。退法阿罗汉者。谓钝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若思惟若不思惟。皆可退失现法乐住。思惟者。欲害自身。不思惟者。不欲害自身。退现法乐住者。谓退世间静虑等定。
       述曰。退法以下释六种罗汉。此六种前五随信行。后随法行。若有六种中得一切法已更不能胜进即般涅槃。此文中言不练根乃至必退等定者是也。此据决定此六种中各别种姓。若有从初退法转化不动者此非六中决定各别性人。以信行能转化法行故。前五既不得现法乐住是慧解脱人。后一有定庄严是倶解脱。若望转化等如前。此六人据杂心二说。一说六种中前四唯欲界以必定退不能练根住法。不动性是利根通三界有。以退者依退具故。上界无退具。二说何必退者必定即退。以种姓而论故言退。以种姓故彼六通三有。又此六通定不定性。生无色界必非不定性。以无善友可发心无语言故。若下二界不定性者。依第四禅边际无漏胜定以定愿力数资昔感现身因令于长时生果相续渐渐增胜乃至成佛功能方尽此报。虽说有漏因感。然由无漏定愿资助名不思议变易生死。以无漏定愿不思议故。如楞伽经无明为缘无漏业为因者。此以无漏胜资故故说无漏为因。有大力故。无明若无无漏不能资故。籍无漏力方能资业。资业无明其实亲因。以假他资故故说为缘。广解如别章。言无眀者。谓小乘无学执有实佛可求众生可度等。问曰。此无明即现所作不染无知。何故资此令业相续。义曰。以无明为业助缘故。无漏资时能令业增寿行此无明即似助缘。如小乘无学定力知将欲涅槃以衣钵舍与众僧为此有漏业事。后以无漏边际定资此善根令今此身多时得住。此义稍有相似。又无明者。即昔此身业。问。如显扬十六云。回心声闻依变化身而得佛果非报身得。答。三义品依无漏定资名变化身。非实变化身同也。其身虽住由如变化故。广如别章。余义如上。广如佛地论第三卷说。四种声闻回心等文如別记。问退法中言欲自害者。谓如瞿塠比丘自害等。此中言退者。不如小乘退却至初果。如大论二十六。此中唯退有漏定名退非失果名退。广如下得果舍向中明。乃护法心可知。
       论。思法阿罗汉者。谓钝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若不思惟即可退失现法乐住。若思惟已能不退失。护法阿罗汉者。谓钝根性。若游散便可退失现法乐住。若不游散即能不退。住不动阿罗汉者。谓钝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皆能不退现法乐住。亦不能练根。练根者。谓转下钝根成上利根。是故不动法不说能练根性是利根故。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2/6/6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卷第.. 下一篇《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卷第..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唯识学小组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安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