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卷第二十六
论。抉择分中得品第三
论。云何得抉择。
述曰。得品第三。初问。后答。
得品。前前修行今获果圆有克有证。故名为得。前成就品通漏无漏曾及未曾趣未发趣三性诸法。今此宗明无漏未曾发趣善。得品有二。初问。后答。
论。略说有二种。谓建立补特伽罗。建立现观。
述曰。答。初略。后广。补特伽罗虽非实有下为广。有三。初广补特伽罗能证。次建立现观略有十种。下广现观所证。后第十四卷解一切种妙智意。云复次于诸现观位证得后后胜品道时下合料简二能证所证。广建立能证中有二。初立所由。后正建立。
答中有二。初标人法。后广分别。初中有二。初论本文。后释师解。
论。前为能证。后是所证。
述曰。释师解中分二。初解二所以。前为能证等是。后补特伽罗者释妨难。谓持自体故名法可有所证。既无有常一我谁为能证也。菩萨地说所学法。如是学。能修学。此三名菩萨。地前法品等所学法。此现观法如是学。补特伽罗能修学也。无量色等差别法者。所诠法无量也。无量差别相想法者。能诠名想法无量也。古人解云。初色蕴无量。后色蕴处无量。此不顺文云何称想。又解前为所缘文。想能缘取故。分齐相胜故也。虽有此解。不及名体。总立一数取趣。或无量色等差别即是无量色中想。唯有心想解故。都非实有。
论。补特伽罗虽非实有。由四种缘。是故建立。谓言说易故。顺世间故。离怖畏故。显示自他具德失故。言说易者。若于无量色等差别无量差别相想法中。总合建立一假有情。即呼名往来等种种言说遂不为难。顺世间者。非诸世间唯依法想而起言说。多分依有情想而起言说。是故圣者为化世间必应同彼方便建立补特伽罗。离怖畏者。世间有情未会甚深缘起法性。若闻一切有情无我。便生怖畏不受正化。显示自他具德失者。若离假立有情差别唯说诸法染净相者。是则一切无有差别。不可了知如是身中如此过失若断未断。如是身中如此功德若证未证。是故建立补特伽罗。
述曰。所由有三。初标。次列。后释。
论。云何建立。
述曰。建立中。初问。后答。
论。略有七种。谓病行差别故。出离差别故。任持差别故。加行差别故。果差别故。界差别故。修行差别故。
述曰。答中有三。初列七类。
论。病行差别复有七种。谓贪行。嗔行。痴行。慢行。寻思行。等分行。薄尘行。出离差别有三种。谓声闻乘。独觉乘。大乘。住持差别有三种。谓未具资粮。已具未具资粮。已具资粮。加行差别有二种。谓随信行。随法行。果差别有二十七。谓信解。见至。身证。慧解脱。俱解脱。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极七返有。家家。一间。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无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退法阿罗汉。思法阿罗汉。护法阿罗汉。住不动阿罗汉。堪达阿罗汉。不动法阿罗汉。界差别者。谓欲界异生。有学。无学。如欲界有三。色界无色界亦尔。又有欲色界菩萨。又有欲界独觉。不可思议如来。修行差别略有五种。一胜解行菩萨。二增上意乐行菩萨。三有相行菩萨。四无相行菩萨。五无功用行菩萨。如是等补特伽罗无量差别。
述曰。次随列显有二。初列。后结。
后别牒释有二。初别牒七类释。后释预流渐顿出离。
论。贪行补特伽罗者。谓有猛利长时贪欲。虽于下劣可爱境界。而能发起上品贪故。起即长时无断绝故。如贪行者。乃至寻思行者亦尔。各随自境猛利长时如理配释。等分行补特伽罗者。谓住自性位烦恼。远离猛劣住平等位诸烦恼故。随境界势力烦恼现行故。薄尘行补特伽罗者。谓住自性位微薄烦恼。如前所说自性位烦恼相今此烦恼望彼是微薄故。虽于増上所缘境界而微薄性烦恼现行。昔所修习胜对治力所摧伏故。
述曰。别解中病行差别前标七。今为四。一贪。二例。三等分。四薄尘。
贪行等如大论二十六广释。此中唯取勤而不利及俱句。是余二句等分薄尘中收。下复次乃说其相。等分中彼论云。如彼事贪等现行。若上品境上品贪等现行。是前二句与境相称亦等分收。又释但二句即前门收。此中唯取前二行。薄尘中如大论二十六云。于上品境起微劣贪是薄尘。于中品下品境贪专不起。此文又中品起下欲岂非薄尘行。此中且据一品语。非全作法语。思准应知。
论。声闻乘补特伽罗者。谓住声闻法性。若定不定性。是钝根自求解脱发弘正愿修厌离贪解脱意乐。以声闻藏为所缘境精进修行法随法行得尽苦际。当知此中以种姓根愿意乐境界行果差別说声闻乘。对独觉菩萨根性说此为钝。若不尔。即与随法行等利根言相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