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曰。初中。初标。后解。
论。何等为四。谓平等意趣。别时意趣。别义意趣。众生意乐意趣。
述曰。解中初征列。后别释。
论。平等意趣者。如说我于尔时曾名胜观如来应正等觉。与彼法身无差别故。别时意趣者。如说若有愿生极乐世界皆得往生。若暂得闻无垢月光如来名者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决不退转。如是等言意在别时故。别义意趣者。如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如是等言不可如文便取义故。众生意乐意趣者。谓于一善根。或时称赞为令欢喜勇猛修故。或时毀呰为遮得少善生喜足故。为贪行者称赞佛土富乐庄严。为慢行者称赞诸佛或有增胜。为恒悔恼障修善者说如是言于佛菩萨虽行轻毀然彼有情亦生天趣。为不定种姓者舍离声闻下劣意乐故记大声闻当得作佛。又说一乘更无第二。
述曰。四意趣。第一除佛障。第二除懈怠障。第三除轻圣法障。多百千佛所修行方闻此经等是。第四除五障。如文可知。摄论不及此。然闻多宝佛。与此自出别。
四意趣。摄论第五云。远观于他欲作摄受名为意趣。即为教初发心名为意趣。近观于他欲令悟入说名秘密。即发心已为令入道名为秘密。以此之义故有差别初意趣即治轻佛障。外谓佛始有非久已圣。我师久已成道。故说曾为彼佛等。如彼论释即彼佛言如云有意缘互相似性。第二意趣谓治懈怠障故令念佛等。谓由唯发愿得生极乐国土者此别时意。不障行愿相扶。若行愿相扶至初地故。如但由一钱而得于千。三别义意趣为治轻法障。此论文唯说无自性等。如摄论云若已逢事尔所殑伽河沙等佛。于大乘法方能解义。以证相大乘与教相大乘甚有差别。谓众生轻法。大乘法亦尔未为甚深。故言之云若逢事多佛方能解义。随言义内证义甚有差别。第四意趣为除小善生足贪慢行恶作不定性等说。摄论唯有除小善生足障而无余者。据一隅故。称赞佛土等。以贪世间富乐故。故赞净土多诸富乐。恃已强力与睿财等。故称赞佛。以曾造罪恐不生天。故除恶作障。引不定种姓声闻。广如别钞章记及显扬第十六等广说四种声闻等。
论。复次有四种秘密。由此秘密故。于方广分中一切如来所有秘密。应随决了。
述曰。秘密中亦二。初标。后解。
论。何等为四。谓令入秘密。相秘密。对治秘密。转变秘密。如是四种。于大乘中略摄如来一切所说秘密道理。
述曰。解中。初征列。后别释。
论。令入秘密者。谓于声闻乘。说色等诸法皆有自性。为令无怖畏渐入圣教故。相秘密者。谓于三自性。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等。对治秘密者。谓为调伏诸过失者如来宣说种种密教。如为对治八种障故说最上乘。何等为八。谓轻佛法。懈怠。少善生喜足。贪。慢行。恶作。不定性。差别。广说指事随其所应如四意趣说。转变秘密者。谓经所说隐密名言。如说觉不坚为坚。善住于颠倒。极烦恼所恼。得最上菩提。此中密意者。谓于不散动。起坚固胜觉。所以者何。坚有二义。一贞实。二散动。由此散动令心刚逸。故亦名坚。善住于颠倒者。谓翻常乐我净四倒为无常等故名颠倒。于此不退故名善住。极烦恼所恼者。谓于长时精勤苦行。极为劳倦所逼恼故。得最上菩提者。若具如上所说三事。定速当证无上菩提。
述曰。四秘密等。分差别。余义大同。善住颠倒。彼知四倒是倒。此翻倒为倒。各据一义。亦不相乖。
四秘密名如前释。初为怖断障说心常者。于诸无性障故说。即于声闻乘说色等有是。二为除愚痴执障说三无自性等。三为除八障故说。四为除显语障故说密语。此等或依论文。或不依说。摄四意趣唯在第三。以八障故。第三八障以佛法为次故。佛后说法据四意趣。法是第三即不依次阿毗达磨以性相求故。余准次第配四意趣。
Δ第五大段明五果分二。初列五果。后明五修。
论。复次方广分中于法三摩地善巧菩萨相云何可知。
述曰。初中。初问。后答。
论。谓由五种因故。
述曰。答中有三。初总标答。次别列答。后广释答。
论。一剎那剎那消除一切粗重所依。二出离种种想得法苑乐。三了知无量无分别相大法光明。四顺清浄分无分别相恒现在前。五能摄受转上转胜圆满成就佛法身因。
述曰。善巧菩萨相中由五因故而说五果者。此乃义因。因由之因。非因果因也。其五果如文次第。诸论无诤。
论。如是五种。依诸菩萨三种称赞功德说。谓奢摩他称赞功德。毗钵舍那称赞功德。此二俱分称赞功德。奢摩他称赞功德复有二种。一刹那刹那胜进轻安无有间缺遍所依故。刹那刹那消除一切粗重所依。二胜解谛观一切教法无有差别同一味故。远离种种蕴界处等诸义相想。得契经等喜乐法乐。毗钵舍那称赞功德。亦有二种。一随所择法无有间缺不忘失故。由忆念门。于无量无分别相契经等法。以慧照了。二转依前所有色像。无分别无加行相恒现在前。第五一种。是此二俱分称赞功德。法身者。谓所知障永断转依所摄。此于第十地名圆满。于如来地名成就。为令法身速得圆满成就故。引植转上转胜等流习气故。名摄受彼因。
述曰。广释答有二。初标。依三种称赞说。后各别释。
论。如是五种。即显五修能得五果。何等为五。谓息相修。和合修。无相修。无功用修。转相修。问。声闻藏法菩萨藏法等从法身所流。何故有情以香鬘等供养菩萨藏法便生广大无边福聚。非声闻藏法耶。答。以菩萨藏法是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所依处故。能建大义故。无上无量大功德聚所生处故。
述曰。言五修而得五果者。大义自如摄大乘论云一集总修。谓集一切总为一聚简要修习。即法能生。惑灭不生。销融粗重果胜进轻安无断絶故。二无相修。于离众相真法界中遣事差别而修习故。此修能生离种种想得法苑乐果。三无功用修。离作功用任运转故。此修能感了知无量大法光明果。显照行故。四炽盛修。即是增胜。此修能感顺清净分无相现行果。能引佛果故。五无喜足修。于下不生足。于上多欣后。此但能生法身果。因能生圆满果法身故。又若此修据实而论。地地皆有。入住出心。亦复皆有。以差别论。其初二修入地心作。未入地时。有漏行故。未能集总简要修习。亦未能生胜进轻安。而不能断所依粗重。又有诸相。未证真如。于真如法苑中未能无相。是故入地有此二心。此二皆是正智观心。其住地作第三四。未住地时虽正智观。未缘契经以慧照了。由有功用。又未能引顺清净分不能增胜。故住地心作此二行。此皆后得。皆缘事等所生。于满地心作第五修。未满地时但为前修。于真法界由未圆净。于地满心方真证净。此即二智之所并作。地地皆有。入住出心。准思类解。又初地至六地。修菩提分及波罗蜜多故。皆名集总修。第七地中方名无相。以前之地并有相故不得名为有无相修。其此七地虽有无相。由有功用。于第八地说无功用修。于此地中未得四无碍辨才故。第九地说炽盛修以得辩才炽盛修故。于第十地名无喜足修。法云降雨常无厌足故。以增胜而论此义。不就实义。若实义者。地地皆有。如前可知。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卷第二十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