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卷第二十一
沙门窥基撰
论。云何修道。
述曰。次第四明修道中有二。初问。后答。答有二。初列。后释。
论。谓见道上所有世间道。出世间道。软道。中道。上道。方便道。无间道。解脱道。胜进道等。皆名修道。所以者何。诸佛圣弟子已得谛现观。从此已上为断余结方便数习世间道等。是名修道。(方便论本作加行)
述曰。列中有二。一名所显九义通相修道三类差别。二等中别显修道不共别胜十一五类是前功德。初中复二。初別列九义三类差别。后释论师所以者何。下解后释中列二。随前所标显名不显二类别故。释初修名中有二。初别解九义。后傍乘义辨修前法。前九义中分三。一世出世间对。二三品对。三四道类。世出世间分二随名别故。
论。世间道者。谓世间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如是静虑无色由四种相应广分别。谓杂染故清白故建立故清净故。
述曰。世间道中有二。初列世间八定。后依此八以四种相分别。然此八定通出世。后出世间中八智品实通世间。然世间者宗明有漏定。以八定体宽能伏现行义增上故说为世间。正证八智品唯在无漏因以为称。非不互通。然见道前非不得。品品具足行相周广要唯修道无学道中多分已得。别有胜事不说八为无学。又正修道位之所修故名修道。然闻思修欲界上有依所修习折伏烦恼。唯定地非对故。不说欲界闻思。
四相分别中有二。初列后释。然此四中初二通八地所能治相对。后二通八地依胜位八显。
论。杂染者谓四无记根。一爱。二见。三慢。四无明。由此四惑染污其心。于诸染污静虑定门令色无色界一切有覆无记烦恼随烦恼生长不绝。所以者何。由有爱故。味上静虑杂染所染。贪味净定轻安乐故。由有见故。见上静虑杂染所染。依止静虑发起计度先际等见故。由有慢故。慢上静虑杂染所染。依证胜定起高慢故。由无明故。疑上静虑杂染所染。求解脱者。由未通达真实道理。于胜品所证常生疑惑。为解脱耶。不解脱耶。如是烦恼恒染其心。令色无色大小二惑相续流转。
述曰。就解杂染中有三。初标列。次别解。后结染。此中谓四取无明。瑜伽十二及六十二取疑。此论因彼论果。由痴故疑。又此四种。见疑唯分别。爱慢通倶生。何故说修道障也。因说修道障他所有通说故。此中说为根者。由此四种定烦恼故与退分位无相入出故为生散烦恼为根。第六中惑非第七也。古人说为第七者非不缘定起。此缘定起故。如瑜伽第十二。此所治能治对中净定通八根本。未至胜定从爱为名亦通八根本。八未至中有二说。一云有。二云无。
问。四无记根中。此四惑皆于末那中起。论云于诸染污静虑定门等者。此中意说由此四惑为门染污静虑。门言所由此惑为所以。大小二惑生长。先际等见。即六十二见先际分别见等所摄。如六十二见中说。慢谓于下界生慢。谓自地为胜等。如前会释。疑谓疑烦恼。前文云疑无明增故。由无明而起于疑。五上分结广如彼释。今论云唯由第七中惑故起上二界第六中惑者。此约欲界不善增胜无能治道第六中惑应自然生。其上二界有能治道第六中惑应不得生。有此妨故。唯说上界言彼诸惑不应得起。由第七惑故染污第六。第六故起惑。释疑文中言求解脱者。且释此若依实外凡异生生彼界中。亦起此惑。且举求解脱者当起此疑。何况余凡。此若未见谛。即内凡异生。疑即疑结。若诸有学生彼界者。且说为法执疑。如上分结说。又疑无明增故。有学虽断疑借疑名说无明。亦如上分结释。又此约异生为论不通有学无妨。何以得知者下文云。于胜品所证为解脱不解脱等。故知异生非诸有学。又上文解经中若证真理非他导引自生决定故。显扬十九初未至有喜根非余。大论第十二支义。
论。清白者。谓净静虑无色。由性善故说名清白。虽是世间。离缠垢故亦名为净。
述曰。依此论文说唯有漏。如显扬第二卷洁白谓净静虑及无漏。显扬约八地所有道合作法通漏无漏。此论唯说有漏不言无漏。此论前初开九门。初是世间门。于中别出净白门。故唯有漏。显扬是世出世间门。故通漏无漏。理实无违。
第三建立中有二。初列四种。后随别释。
论。建立者。有四种建立。谓支分建立。等至建立。品类建立。名想建立。于诸静虑具四建立。诸无色中唯有三种除支分。
述曰。初中有二。初论本列。后释师解八定通局。
论。支分建立者。谓初静虑有五支。何等为五。一寻。二伺。三喜。四乐。五心一境性。第二静虑有四支。何等为四。一内等净。二喜。三乐。四心一境性。第三静虑有五支。何等为五。一舍。二念。三正智。四乐。五心一境性。第四静虑有四支。何等为四。一舍清净。二念清净。三不苦不乐受。四心一境性。问。法有无量。何故唯立寻等为支。答。对治支故。利益支故。彼二所依自性支故。由此三种支分满足不待余故。初静虑中。寻伺二种是对治支。能断欲界欲恚害等寻伺故。喜乐二种是利益支。 由寻伺支治所治已得离生喜乐故。心一境性是彼二所依自性支。依止定力寻等转故。第二静虑中。内等净是对治支。由此能治寻伺故。喜乐是利益支。心一境性是彼二所依自性支。义如前说。第三静虑中。舍念正知是对治支。由此三能治喜故。乐是利益支。心一境性是彼二所依自性支。义如前说。第四静虑中。舍清净念清净是对治支。由此二能治乐故。不苦不乐受是利益支。心一境性是彼二所依自性支。诸无色中不立支分。以奢摩他一味性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