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曰。法智中言解脱而得作证者。隽师云。此寄相说。其证无为解脱。如前一心三心。见道二说。如前可知。今寄相言以法忍断惑故以智为证解脱非真实理。其类忍中此言缘法智诸论有言断上惑者。如前会释。
论。苦类智忍者。谓苦法智无间无漏慧生。于苦法智忍及苦法智各别内证言后诸圣法。皆是此种类。所以者何。由初二种若忍若智是后一切学与无学圣法种类。从此彼得生故。是故无漏慧生各别内证缘此为境言后诸圣法皆是此种类。是故名为苦类智忍。苦类智者。谓此无间无漏智生。审定印可苦类智忍。所以者何。由苦类智忍无间无漏智生。于苦类智忍内证印可。故名苦类智。如是于余谛中随其所应诸忍诸智尽当知。
述曰。别牒解释中有二。初明苦谛四智。后类余三谛。苦类智忍中。言后圣法皆是此类者。其修道无学道中此智如何行相。不可言缘后圣法是此类。此类如后得智前因种类故名后得。此但缘智为境。初后分成类忍智。何必要须作此解相。或缘同类亦得。但知缘智智。今显智缘如智之类故。
论。于此位中。由法忍法智觉悟所取。由类忍类智觉悟能取。所以者何。出世间道有二境界。谓真如及正智。法智品道。真如为境。类智品道。正智为境。由此诸忍智如实了知故。
述曰。总料简文中分三。初释法类智差别。次释名无相观者。后显十六心刹那总名见道。此十六心是谛观行相摄法不尽。唯后得智收。不说缘余事智故。
论。又于此一切忍智位中说名安住无相观者。如薄伽梵说第六无相住補特伽罗者。即现住此忍智位中者是也。于此位中。一切相皆不可得故。
述曰。第二释名无相观中分三。初论本解名无相观者。次释论引经证成后别显六种无相住。于此位中一切相等者。不同缘有漏有十相。此无男女等相。
论。又无相住有六种。谓空。无相。无愿。灭定。有顶。见道。
述曰。此中无愿等有顶等名无相者。无分别差别相。非一切全无。
论云。又无相住有六种。如文可知。如大论五十八云。随信法行入见道。为第六无相行。非信胜解。见得。身证。慧解脱。俱解脱。五得其名。如备师云。此从下向上说为第六。非上从下。此乃隽师云所未见文。释云。大论约人为论。故言随信法行入见道。此论约法为论。直言见道。故无相违。未闻此中六种与彼六法不同。彼以人。此约法。故别也。彼云俱脱慧脱身证信解见得随信法行第六。此泛释六种无相。彼约六行。即究竟道二。修道三。见道一。此言第六无相见道十六心皆是。彼言随信法行者。准下第十三法信行在已具资粮。即在上品决择分位何故相违。答曰。彼随信法行人在见道。不取随信故此不同。问曰。下第十三言随信法在决择分位。不入果差别。何故彼五十八云入见道。与向说异。即究竞道二。修道三人。见道一人。合随信法入见道。如毗婆沙云。以行相等故合说。
论。如是十六心刹那说名见道。所以者何。由如是忍智所摄十六心剎那。于曾所未见四圣谛境。各以四剎那见故。名为见道。又心刹那者。谓于所知境智生究竟。名一剎那。非唯于本无今有生时。名心剎那。何以故。乃至于所知境能知智生。所作究竟名一剎那故。如说苦应遍知是一心刹那。如是集应永断等亦尔。
述曰。解十六心剎那是论本文下说为四心等是释论师合为四。又心剎那。进看文势总束为一。准下结中即一一谛名为一心。緣一谛究竟故。
论。又如上说见道差别。皆假建立。非真实尔。何以故。出世位中各别内证绝戏论故。
述曰。结上段中三心为真。由诸十六三心为假。遍结三心。
云何见道。依此论及大论五十八有一心见道。及五十五显扬十七有三心见道。五十八复有九心见道。此论下文复有十六心见道四心见道。何以如此不同者。西方二说。一云。其真见道离戏论唯只一心。如五十八说。其三心等。皆假说相见道。何以名缘非安立谛。云何言从世第一法生。何用三心各皆言断粗重。十六心等复言世第一法生而何所因。述曰。引时证异故说不同。其真观中唯一心是。但以十九云圣者后得智离欲乃至得有顶。即六十九文势似预流者亦得有顶无漏定。何故不说得灭定。此论唯说离三定下惑得。六十九虽不言得灭定以后得智伏无所有处下惑亦可得灭定。唯识第七卷二说皆有证。约彼初说对法且依彼人据实未离初定。亦得据彼后说六十九通论第三果人非必初果。六十九不言不还未离初定得灭定为正。唯识论天亲摄论说唯识不还不退菩萨三乘无学唯此定故。故知初菩萨前加行先学人观后学法观入真观中双为二观。后相见道前之二心学前加行。第三双观放真观中又即真观中人法各异粗细不同先学断粗后方学细。第三双放义析真如有异故有三心。故菩萨相见道三心不同。真观相难知相观相易说。义析真观唯说三心。假言断粗重故言从第一法生缘非安立谛。又为十六心者。一菩萨相观亦放前真。前真之中分义用异。无间解脱道皆缘相分生。返照自体名自证分。故相见道法忍法智学前二道。类忍类智学自证分但缘前心。类智虽缘忍生可以拟学解脱道之自证。类忍准知学无间道心自证。又二乘之人加行作十六心观。其入真观亦唯生空一心。后相观中亦放加行。学真观者已如前说。亦以真观难说但说相观之心假说为真。故言从世第一法无间十六心生。或十六心观唯二乘相。为非菩萨作。其言九心者。于中三释。一说谓四忍智品别有八心。忍智合论故说为四。类忍智亦然。复依一止说。故有九心。又说法智品有四者。既云品言明非一定。此中意取四法忍类忍亦然。合说忍数故有八种。依法类智品复有八心。俱解脱道故依一心说唯说一心。故合有九。又说法忍智计合八心断下界惑故。故合说为四类忍智品者亦八心断上界惑故。故合说为四。后重观前十六心事究竟故依一止说。唯说一心。总名九心。其四心者此乃分谛而论。非观中为四。至文可知。其此会释二家同此。第二说说三心为真见道者。即取彼五十五文缘非安立等为证。后十六心是假相见道。三心皆言断粗重者。粗重有多种。今说无妨。思之可知。云何五十八言一心文。释曰。见道断惑非如修位作九品。见断束烦恼为一品。事究竟故总名一心。亦无妨难。诸余相违。一如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