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曰。初中有二。初论本。后生者下释也。是眼唯见自下地者。法华经功德品云。说是法华经。汝听其功徳。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乃至阿鼻狱。上至有顶天。虽未得天眼。肉眼力如是。故下眼亦见上地色。即见定自在所生色。又梵王佛边听。欲界众生等。岂不见耶。又初地菩萨。父母生眼。得见百佛国土。一切皆知。岂不见上。此瑜伽等说约常恒眼语。不言由缘及菩萨眼不思议力。又此但约随转门。据真实理。亦见上色。声准亦然。
论。若生长欲界。即以欲行鼻舌身还嗅尝觉欲行香味触。若生长色界。即以色行身还觉自地触。彼界自性定无香味离段食贪故。由此道理亦无鼻舌两识
述曰。觉师子。鼻舌身。唯自地中。故证净法时。起六神通名。三法与身俱名自生通于二地。不与身俱。名为他生。通于四地。除初定其二定以上与身俱色必随识。虽言缘下相随见分。但彼地系本质为论。亦通他地。问。识必初定等二定等起眼缘自地时。相随于见。是下地如何名自地。依本质名自地。非约影像。鼻舌身三。菩萨及持经。悉知上地。光音遍净。闻香皆知故。此中皆依常恒二乘者识。非说菩萨持经等事。又此说有漏识非无漏。无漏上地亦有。能知一切故。
论。若生长欲界。即以欲行意了三界法及无漏法。
述曰。六十五说。欲界善染无记。亦缘一切三界诸法。显扬十八说。欲界系心。缘三界系及不系。显扬论等。并与此同。然瑜伽唯约缘系法。不言无漏。下色无色。准此应知。以约欲界心故。欲界四心。谓善不善有覆无覆无记。六十五既许善染无记缘三界法。故知皆得缘三界有覆。不得缘无漏。问。何等有覆无覆之心缘三界法。八十八说。我见总缘三界法故。不能分别差别相故也。成唯识论说。总缘爱见。许缘三界法故。即是有覆缘三界也。五十一卷解深密说阿赖耶识缘诸习气。唯识论说阿赖耶识能缘上天眼耳等及定境色三界种故。第六异熟生心缘三界者于理无违。明知无覆亦缘三界然不见此二无记缘无漏者。若准法执异熟生摄。其无覆心亦缘无漏。此于欲界。如缘起经上卷及唯识第五。除俱生见爱。更无有覆可缘无漏。威仪工巧变化。其理定无。
论。如生长欲界。如是生长色界。
述曰。显扬论说。如欲界心缘四境。色界系亦缘四境。正与此同。六十五说。色界系善心缘三界诸法。不言有覆无覆之心。然瑜伽论据随顺门。但说于善。据实而言。三心皆得。如上应知。然小乘中。色界散心。得缘三界及不系法。定心不得。大乘定得。然六十五于色界善心。亦言若定若生无色亦尔。故定亦得。
论。若生长无色界。以无色行意了无色行自地法及无漏法。若以无漏意了三界法及无漏法。无色行意了无色行自地法及无漏法者。谓依圣弟子说。若外异生唯了自地法。若住此法者。或有由先闻熏习力。亦缘上地。为起彼故。
述曰。显扬论说。如欲界心缘四种境。无色界心亦缘四境。六十五说。无色界中若定若生外道异生。唯缘自地一切法非下地。与此论同。若外道异生。唯知自地。显扬十八。不说外道也。
问。何故不得缘下上地及无漏耶。随所生处计为涅槃故。不缘上。不计有故。下已厌所依劣故。不得缘下。不缘无漏。其心微劣不欣求故。不能非拨故。不缘之。问。岂无外道计识处亦为涅槃。或修未得。或退起空处心。命终生空处。不欣求识处上耶。及彼无色外道无邪见欲等耶。又岂无总缘识相种。又五十九说上地有情于下地有情所起常恒等。岂染无记不缘下耶。第八缘种岂非下耶。此明外道已。内道有二类。一圣者。二异生。此论圣者缘自地及无漏。六十五说若毗钵舍那菩萨未得自在及有广慧声闻等有学无学无色善心。亦缘下地一切法不言唯缘自地及无漏。以极成故。为别外道等故。但说缘下地。此中何故不言缘下耶。彼师云。以是对外道说亦缘无漏。不遮缘下故。何故不言缘上地。今解下已厌故略而不说。为了知故亦得缘之其圣者得以圣道离欲方始上生下如凡夫欣上厌下故。此论等略不缘上。以对内异生欣上厌下得缘上故。故显扬等说缘三界法。又此圣者。亦有染污心。缘下地等。其法缘等心。除无漏等。何妨上有此。然此且约善心为论。故显扬言得缘三界及无漏法。无别遮故。问。毗钵舍那菩萨为入地耶。答。不同。六十五说。若诸菩萨已得自在不生彼界。无有利益众生事故。即是未入未得十自在故。此论等同。又解此在欲界而入无色。下亦缘上。十地并得。此说圣者已。内异生云何。论若住此法者或有由先闻熏习力亦缘上地为起彼故。六十五等无别疏条据实而言。染无记心得缘三界及不系法。其不染无记得缘三界。如前已记。今且约善心有得。唯缘自上。必不缘下。已起厌故。问。定所生色所讬之质是何。以善心不缘下地法故。又舍利弗入涅槃时。无色诸天泪下如雨。故异生善心亦得缘下。或彼圣者能起泪下及定境色。若诸异生即不得也。故论文等不言得。下得缘上者。以欣求故。六行伏惑。得缘上故。非遮无记得缘下等。故显扬说。无色界心缘三界法及无漏法。理亦无遮。非先闻生。彼即不缘上。不能求故。此等诸文。相乖殊舛。若不此解。何以释违。
论。问。何故诸蕴如是次第。答。由识住故。谓四识住及识。又前为后依故。如其色相而领受故。如所领受而了知故。如所了知而思作故。如所思作随彼彼处而了别故。如其色相而领受者。谓由随顺乐受等根境二力故。乐受等生。如所领受而了知者。谓随所受取诸相故。如所了知而思作者。谓随所想造诸业故。如所思作随彼彼处而了别者。谓随所作业。于诸境界及异趣中。识转变故。又由染污清净故。谓若依是处而起染净。若由领受取相造作故。染污清净。若所染污及所清净。由此理故。说蕴次第。若依是处起染净者。谓依有根身。若由领受者。谓由有染无染等受。如其次第。染污清净。若由取相造作者。谓由如理不如理转故。如其次第。染污清净。若所染污及所淸净者。谓心有粗重无粗重生故。
述曰。蕴次第中。此有三释。一识住。二前为后依。三起染净。文易可知。五十四中有五种。次第前后不定。或以何蕴为首故。
论。何故诸界如是次第。由随世事差别转故。云何世事差别而转。谓诸世间最初相见。既相见已。更相问讯。既问讯已。即受沐浴涂香华鬘。次受种种上妙饮食。次受种种卧具侍女。然后意界处处分别。以内界次第故。建立外界。随此次第。建立识界。如界次第。处亦如是。
述曰。界次第中。此中说有随于世事一种次第。五十六中有二种。一三种次第。二六种次第。大好。
论。问。蕴义云何。答。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彼一切略说一色蕴积聚义故。如财货蕴。如是乃至识蕴当知。依止十一种爱所依处故。于色等法建立过去等差别。十一种爱者。谓顾恋爱。希望爱。执著爱。内我爱。境界爱。欲爱。定爱。恶行苦爱。妙行乐爱。远爱。近爱。由如是爱所缘境故。如其次第。立过去等种种差别。又有差别。谓已生未生差别故。能取所取差别故。外门内门差別故。染不染差别故。近远差别故。如其所应欲色等诸法建立过去等差别。已生者。谓过去现在。未生者谓未来。外门者。谓不定地。内门者。谓诸定地。余句易了。不复分别。又苦相广大故。名为蕴。如大材蕴。依止色等。发起生等广大苦故。如经言。如是纯大众苦蕴集。又荷杂染担故。名为蕴。如肩荷担。荷杂染担者。谓烦恼等诸杂染法。依色等故。譬如世间身之一分。能荷于担。即此一分。名肩名蕴。色等亦尔。能荷杂染担故。名之为蕴。
述曰。此中十一种。表唯有漏蕴聚。若无漏蕴。唯有九。除粗及劣。五十六四义解。何等积聚义名为蕴也。答。种种所召体义。更互和杂转义。一类总略义。增益损减义。是积聚义。此中第一三是义名聚。第二四体聚。或四总体。随种种名。有种种体聚。释蕴等义。如五十四五十六以四义解积聚义。
论。问。界义云何。答。一切法种子义。谓依阿赖耶识中诸法种子。说名为界。界是因义故。又能持自相义。是界义。又能持因果性义。是界义。能持因果性者。谓于十八界中根境诸界。及六识界。如其次第。又摄持一切法差别义。是界义。摄持一切法差别者。谓诸经说地等诸界。及所余界。随其所应。皆十八界摄。
述曰。界中所余界。即六十二界所余。界中六界六十二界。如瑜伽第九十六卷俱舍等钞解。九十六十八界地等六界。欲恚害及离为六界。五受无明为六界。以上三六界名所摄。受等四界。通一种四。欲色无色三界。色无色灭三界。去来今三界。劣中妙三界。善不善无记三界。学无学非学非无学三界。以上六种三。有漏无漏二界。有为无为二界。宜通两种四。彼卷广解所以。不能烦录。
论。问。处义云何。答。识生长门义是处义。当知种子义。摄一切法差别义。亦是处义。
述曰。处总摄一切法差别义名处。今五解脱处如九十六七及别钞解。九十七解五解脱处。一趣无动行。二趣无所有处行。三趣非想非非想处行。四现法涅槃。五圣解脱。何故建立此五解脱处。谓圣弟子已见谛迹未离欲者有二杂染。谓欲杂染及后有杂染。于此二种勤净修心为断欲杂染勤修加行时渐依三行。谓趣无动行趣无所有处行证入无动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处定。此由断对治故及远分对治故超度欲染。或为断后有杂染勤修加行时。已离欲界爱未断色界爱。如彼卷说。处中五解外处亦尓。
论。复次。如佛所说。色如聚沬。受如浮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化。问。以何义故。色如聚沬。乃至识如幻化。答。以无我故。离净故。少味故。不坚实故。谓非有远离虚妄不坚实义。是经所说诸句义。又为对治我净乐常四颠倒故。如其次第。说无我等诸句差别。
述曰。解五蕴喻中一解。如钞。一解依前牒配。二解四总通五蕴以想见心倒。通五蕴故。如瑜伽第八解。今正义解。随义释之。非要次配。心为无我。色为离净。受为少味。想表不坚。行为不实。集论本开为二。云不坚不实故。八十三解五蕴喻。识如幻事。定无作受我可得故。喻中。无垢称经云。是身如聚沬。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住。是身如焰。从渴爱生。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实。是身如幻。从颠倒起。八十四卷。亦释此义。极有所由。色危脆故。受易脱故。想橫计故。行体是思。非实色声无表等故。识非实故。各以为喻。论以无我等四句释者。从下向上配。故言如次。以我无故如幻。乃至色如沬受如泡今当不坚实。此中文合本论立。以不坚故不实故。开之为二。故成五义。实治四倒。亦准向上次第配也。彼师虽解。仍未合解。如此中文识为无我。与五十四同。下第十中。心为无常。即是相返。此中行为不净。五十四等色为不净。此亦相乖。此中以想为苦。五十四等以受为苦。乃极违理。此中以受色为无常。五十四等以想行为无常。四倒中以想行为无我法所摄故。
大论第八五十三钞及別钞解虽同自古钞。亦有和会。仍极难知。若顺次配。更极难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