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2011年8月1日起马友生先生开讲《解深密经》敬请关注! 2010年9月21日起由马友生先生讲解《唯识三十颂》敬请关注! 为了让初学唯识法相的学者,对佛三时中道了义教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我们选择了一批重要经典,将分别与大家见面。 其目的是:同沾甘露相互共勉。所学经论录音在本网站《录音下载》栏目中可以下载收听。学习经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依《成唯识论》为主,包括《大乘百法明门论》、《五蕴论》、《八识规矩颂》)《摄大乘论》、《阿毗达磨杂集论》、《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相关经典 1.阿含经典 选学 2.般若经典《金刚经》 《心经》 《维摩诘经》 3.了义经典 《楞伽经》《华严经》选学 4.中观类 《十二门论》、《中论》 5.祖师类 《六祖坛经》、祖师语录、禅宗公案 6.圣言量
当前位置:唯识,唯识学,唯识学网,马友生,马老师讲经,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金刚经释义 -> 经论(原文)

TOP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卷第十一(二)
2012-02-10 10:34:30 来源: 作者:沙门窥基撰 【 】 浏览:3439次 评论:6
      论。问。若了别色等故名为识。何故但名眼等识不名色等识耶。答。以依眼等五种解释道理成就非于色等。何以故。眼中之识故名眼识。依眼处所识得生故。又由有眼识得有故。所以者何。若有眼根眼识定生不盲冥者乃至暗中亦能见故。不由有色眼识定生以盲冥者不能见故。又眼所发识故名眼识。由眼变异识亦变异。色虽无变识有变故。如迦末罗病损坏眼根于青等色皆见为黄。又属眼之识故名眼识。由识种子随逐于眼而得生故。又助眼之识故名眼识。作彼损益故。所以者何。由根合识有所领受令根损益。非境界故。又如眼之识故名眼识。俱有情数之所摄故。色则不尔。不决定故。眼识既然。余识亦尔。
      述曰。识从强得名。属眼之识。识种随根不随于色。明离于色种外别有相分种。见相非同种生家以此为好证。同种生家云。此释色等据依现力亲色随识生。何得言随相应起。又论本质色非五取色。故不相违。答中唯识第五亦有。然有六又字。但言五种道理故。初二又字合为一依故。迦末罗。热病也。
      论。问。为眼见色为识等耶。答。非眼见色亦非识等。以一切法无作用故。由有和合假立为见。又由六相眼于见色中最胜非识等。是故说眼能见诸色。何等为六。一由生因。眼能生彼故。二由依处。见依眼故。三由无动转。眼常一类故。四由自在转。不待缘合念念生故。五由端严转。由此庄严所依身故。六由圣教。如经中说眼能见色故。如是所说六种相貌。于识等中皆不可得。识动转者。当知多种差别生起。
      述曰。此中但问眼。如五十六通问六识身。然此但以无作用一因解。然彼又加众缘生故。刹那灭故。合三因释。彼论云。约胜义道理。非是眼亦非识见。约世俗道理。眼等最胜。然大智度论及涅槃经皆同和合假见。此如前卷文等依诸部说。此中六相者。即约世俗。然彼二义根胜名见。少此六也。但此释论一段傍乘义。五十六并有论本傍乘义。
      论。何故无为立在界处。不在蕴耶。无蕴义故。所以者何。色等诸法有去来等种种差别总略积聚说名为蕴。聚积义是蕴义。常住之法无有此义。是故无为非蕴所摄。何故即如是法以蕴界处门差别说耶。欲令所化有情于广略门生善巧故。所以者何。于蕴门中略说色识。于界处门随其所应广说十七。又于蕴门广说受等。于界处门略说为一法界法处。又蕴门中唯说建立有为法相。界门广说建立能取所取及取体性。处门唯说建立能取所取由此唯显取生门故。
      述曰。立蕴界处中。此唯有略广门。又愚根乐三故耳。
      论。巳辨傍乘义。今当释本文。
      述曰。问答分別中有二。初以内六根与界四句分别。后以上下相缘分别。初中有二。初明五识。后明意根。五识中初论本。后释论。本论中初名眼。后例余。
      论。问。如经中说眼及眼界。若眼亦眼界耶。设眼界亦眼耶。答。或有眼非眼界。谓阿罗汉最后眼。或有眼界非眼。谓处卵榖(榖-禾+卵)羯逻蓝时頞部陀时闭尸时在母腹中。若不得眼设得已失。若生无色异生所有眼因。或有眼亦眼界。谓于余位。或有无眼无眼界。谓已入无余涅槃界及诸圣者生无色界。如眼与眼界。如是耳鼻舌身与耳等界。随其所应尽当知。
      述曰。或有眼界非眼谓处卵榖(榖-禾+卵)羯逻蓝时頞部昙闭尸。初杂秽。次云疱。后凝结。彼呼熟血亦云凝结。健南云坚厚。渐凝厚故。至五七日钵罗奢佉。此云具根。何故今论至三七日不名具根。虽受生时已有身根。身根用增要至坚厚。不可与身根合说。故但说三七日。次下文或云成身界非身唯在无色非余位故。故知第四七日渐已根生。五七日方满。得名为界。据实余四根。要五七日具。前四七日犹名为界义。略举初义摄第四。眼非界中。五十六与此同。此如唯识第三卷有二说。种子生异时同时释。下意准此。问。且如圣人命终。当生无色。最后一念眼。亦是此句。何故不说。答。先云略故不说。今说类定。彼类不定所以不说。若不尔者在欲界最后身有学将失眼根时最后眼亦是何故不说。或从果为名。总言阿罗汉。即摄有学故。然释论师说言入涅槃时说。界非眼中。何故不言湿生。瑜伽第十湿化二生身分顿起。今眼等顿起及与此文无湿生者。具第二句故。答如唯识钞缘生中身分顿起处释。此处文略少湿生也。若不尔者。即违瑜伽依三生说识等次第故。其卵(榖-禾+卵)中何必定无眼等成就之位有眼等故。五十六有无间灭眼为界非眼。此据定无。彼无用故非眼摄。或略故无。无眼无界中。但言已入涅槃者。五十六云谓阿罗汉眼已失坏。或不生眼。若生无色界。或入涅槃。此文即少失眼不生眼。何故不说。答。此据定处者说。欲界无学。以不定故。所以不说。谓或虽不得已失。而有修得眼者故。或虽慧解脱无眼。而俱脱者有故。所以不说。
      论。阿罗汉最后眼者。谓入涅槃时最后剎那。尔时眼非眼界。非余眼因故。无色界异生有眼因者。谓从彼退堕当生有色界。以阿赖耶识持眼种子定当生眼故。彼众圣不退还故。无有眼界。有身界无身者。谓唯生无色界异生。彼唯有身因故。非处卵(榖-禾+卵)等。彼必有身故。若身坏灭。寿命亦无。
      述曰。释中有二。初解眼四句难处。后解例中身难处。
      论。问。若有意亦意界耶。设有意界亦意耶。答。或有意非意界。谓阿罗汉最后意。或有意界非意。谓处灭定者所有意因。或有意亦意界。谓于所余位。或有无意无意界。谓已入无余涅槃界。
      述曰。此意四句难第七八意非无间灭意。末后时在现在故识有。末后入过去为意此无体有义故。或末心在现在时能为意用入过去时其相方显。非入过去方经意义。故取无间灭为胜。第二句。入灭定故不取第七意。安慧护法二师释此论二句相违。护法灭定有净第七。无想有染第七。俱非无故。安慧灭定有第八意。何故不说。依染为论故。
      论。唯有意界非意中。所以不取入无想定者。以彼有染污意故。
      述曰。此约二乘或入生空观菩萨入灭者说。唯有人执种子在。无现行故。若约法观菩萨说。有二执种子在。无现行故。此唯说因位为句。佛则不然。此则说有法执净第七师义。然五十六不为此意。自言随其所应。据实而言。即无此句意亦唯有烦恼障无净及法执。不尔灭定岂全无第七。护法云此据染分因位为句非净。若唯人执师即用此文为证。二上下相缘中有三。一明眼耳。二明鼻舌身。后明意义。
      论。问。若生长彼地。即用彼地眼。还见彼地色耶。答。或有即用彼地眼还见彼地色。或复余地。谓生长欲界。用欲行眼还见欲行色。或用色行眼见色行色。或用上地眼见下地色。如以眼对色。如是以耳对声。如生长欲界。如是生长色界。生者。谓初受生时。长者。谓后增长。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3/3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卷第.. 下一篇《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卷第十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唯识学小组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安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