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卷第十
沙门窥基撰
论。生者。谓于众同分诸行本无今有性假立为生。问。外诸色等亦有生相。何故唯举众同分耶。答。为于有情相续建立有为相故。所以者何。外诸色等有为相成坏所显。内诸行有为相生老等所显故。
述曰。第七段中有二。初别解四相。后释论师当知此中下总料简上。若论本文唯别解四。
生中有二。初论本。后释师以问答。以对外成坏大乘分说故。依一期以辨四相。非无刹那。又举显而为论。又顺正量部师为论。如唯识第二。有二四相。应勘。于彼余文。思审可知。勘显扬生异二相有因缘。
论。老者。谓于众同分诸行相续变异性假立为老。住者。谓于众同分诸行相续不变坏性假立为住。无常者。谓于众同分诸行相续变坏性假立无常。相续变坏者。谓舍寿时。当知此中依相续位建立生等。不依刹那。
述曰。四相。一名体。总名是带数释。相者相状。标印名相。诸部体性等。如婆娑释。二辨诸部依此前后。正量部。命迟。色次。心速。三法。命一。色三。心经十六念。上座。命速。次心。次色。命十六心一。心十六色一念。即命当二百五十六念也。化地寿命一期。色心念念。然生时即灭时。经部。勘俱舍。大众。色有住生灭。钝故。有生住灭法故。心有生灭。一切有。唯二说。一古。二正理师。大乘可知。如唯识第二显扬十六生异相有因缘。三相法总别大乘与法不一异故。不一故是总相合说名。一相故与法不异可说多。或约小乘唯总。或即法辨唯别相。四假实者。如唯识等。然五十二文胜。(五段文阙) 六与法一异不一异。如唯识七释诸妨难。如五十二或说二或说三等。然显扬通说一期一念。此论唯约一期。菩萨地唯说一念。彼师云。假名相。触处收。真实者。法处摄。今问此中何者缘生中生老死。
第八段中有三。解三法故。然释论即为二。初解三法。后解异名。初中又二。初别解三。后总释三。初三中有二。初论本。后释师。
论。名身者。谓于诸法自性增言假立名身。自性增言者。谓说天人眼耳等事。句身者。谓于诸法差别增言假立句身。差别增言者。谓说诸行无常。一切有情当死等义。文身者。谓于彼二所依诸字假立文身。彼二所依诸字者。谓自性差别增言所依诸字。如裹(裹-果+可)邬壹等。
述曰。此论本也。增言者。即名是言。言即音声诠辨法故。法体无名。故谓为增。增谓增益。又增者胜义名等诠法胜于言声。言声能与合名等。不如名等故。又欲发言者。必依名等方发。由名增长于言。故略言谓增言。又言者。音声法之自性。于中屈曲。假立名等。于言增故。名曰增言。增者。加也。义虽亦然。而体非言。不诠法故。不具二义。不名增言。
论。又自性差别及此二言总摄一切。如是一切由此三种之所诠表。是故建立此三为名句文身。
述曰。此释论师。后释又尔。
自性差别及此二言等者。一解自性差别名句所诠诸法。二言者是名句诠二之言故。即能所诠总摄一切。何不说字。字性所诠。非能诠故。此能所诠总摄一切法。由此三种之所诠表。又解自性差别诸法体义。二言者即二名声。此三并是所诠。为此名等三种能诠所诠自性故。称名句文身贯二处。又解自性差别。谓名句所诠为目。说为自性差别或二二字二言。言者。即二所依之言。谓字是。此文略故。但说二言。情存二解。故以置言。不说为字。故通解也。如是三法总摄一切法。一切法是此三之所诠表。字言合彰者。彰是表义。与二为依。彰于义故。略准可知。或与名为依。显名非句。与句名所依。显句非名。故名为彰。彰者别也。若尔。即与名身等亦有句者。其义如何。故前解胜。此是假说。不可以为本。能显中一者。如与名为依。但能显彼名字义。与句为依亦尔。或复义者是所诠义。
论。此言文者。能障彼二故。此又名显。能显义故。此复名字。无异转故。所以者何。如眼名眼。异此名外。更有照了导等异名改转。由彼同显此想故。非裹(裹-果+可)壹等字离
裹(裹-果+可)壹等差别外更有差别能显此字故。无异转说。名为字。无异转者。谓不流变。
述曰。彼同显此想者。想者名也。说因为名。由彼照了等同显此眼名故。不流变者。流谓转义。变谓异义。谓字但守先住。更不流转变异改移。
名句文身。以五门辨。一显差别。二释名字。三界分别。四长养等分别。五释妨难有三。一佛等一念声如何分位。二四蕴名名等。三不立次。
名句等中。一名体。且如名身。或持业释。二名以去。名即身故。或名无身。二名与多名为身故。亦依主释。出体可知。然俱舍解好。应披之。摄法已周。更不立偈。偈依五蕴。假也。以诠诸法体义。唯名句为此依。谓字。立偈无用。故今不说。二辨相。谓名名身多名身等。如婆沙第十四等。三名等六种对名等九位辨宽狭者。如六名者。一字名等。此不然。理并如婆沙。四三界。小乘二说。然大乘。言说名。犹随语二地系。思惟名。通三界。如唯识第八。五通长养等流。然或异熟瑜伽第五十四说十色界异熟故。六依身长短。佛及得自在菩萨。一念声能起语等。此论下云。随思一字。便能证得一切法差别名言善巧故。无性摄论唯识第九。第九地菩萨即得满足。七义可说不可说。七十二等摄论等。皆说于法增言假立。非表诠故。唯不可说。八释妨难。何故四蕴亦名为名。如瑜伽正理论等释。诸一名等实非名等身以六位中后五位名名身。从多说谓名身等。说增言者。增是胜义。名等诠法。胜于声故。声说名能增胜于言。言者声也。或增者多也。以名等用加于声体名增言。或名增发语
言。说名为增语。以言欲诠表因名发言故。
论。异生性者。谓于圣法不得。假立异生性。
述曰。异生性。一诸部说如婆沙抄。二名体。或异生即性。或异生之性。异生是总五蕴。性是染法故。二释可知。异者别异。凡异圣生故。或于异趣。异类生故。如婆沙第一卷中解诸名。此之生者。谓生类熟生等。三辨相。谓不得圣法不得何法等准俱舍。四三性。正量唯染。有部无二故。今或通二。或唯染污。彼云。或通三性。见断法上立故。此不然。理如前及唯识。五舍断前后可知。六释妨难。问。欲界异生成上界异生法。若成即杂乱。不成违文。欲界见断种子上立故。问。一乘成三乘异生不。若成者复杂乱。又阿罗汉应无异生。不成者如何唯识第九。依二障种建立此性。一乘既不成三。一界亦不成二。问。然此后十不相应。如五十二次第各别。五十六显扬第一亦解。略答已下。问。何故此时方数三。即摄论立世处数三识。余识非于此立此余相不立为识也。又方中色处方。色蕴共相中方所示现。何别。色处唯一处。色蕴中唯色蕴。此中通五蕴。余者可知。然识缘具成识如理应知。问。诸不成就。何法所摄。应别有非得。如唯识第一。然且约不得圣法唯立异生性。略不立余。
论。流转者。谓于因果相续不断假立流转。所以唯于相续不断立流转者。于一刹那或于间断无此言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