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云何知有阿赖耶识。若无此识。执受初明了。种子业身受。无心定命终。无皆不应理。释此伽他。如摄决择分说由八种相证阿赖耶识。决定是有。谓若离阿赖耶识。依止执受不可得故。最初生起不可得故。明了生起不可得故。种子体性不可得故。业用体性不可得故。身受体性不可得故。处无心定不可得故。命终之识不可得故。
述曰。解八证中。如五十一钞唯识十证。然唯识无此三。最初明了与业用。此三。初二是释妨难。第三违教失。唯识非别。即彼释识俱转中妨难用。其中一一皆应细勘。
论。云何依止执受不可得耶。由五因故。谓阿赖耶识先行因感。眼等转识现缘因发。如说根境作意力故诸转识生乃至广说。是名初因。又六识身善恶可得。是第二因。又六识身一类异熟无记性摄必不可得。是第三因。又六识身各别依转。随所依止。彼识生时。即应彼识执所依止。余无执受。不应道理。设许执受亦不应理。以离识故。是第四因。又所依止应成数数执受过失。所以者何。由彼眼识于一时转一时不转。余识亦尔。是第五因。
述曰。五因破执受。中分二。初一因。总破六体非。后说四别破三性六识非。后四因中分四。初一破善恶性。后三破异熟无记。取唯识第三末十证第四证大好。此中容有等。唯识瑜伽各有等。等威仪工巧变化。此中文略。
八证中。第一证总破诸部。
论曰。云何最初生起不可得耶。谓设有难言。若有阿赖耶识。应一有情二识俱起。应告彼曰。汝于非过妄生过想。容有二识俱时转故。所以者何。犹如有一俱时欲见乃至欲识。随有一识最初生起不应道理。何以故。尔时作意无有差别。根及境界不坏现前。何因缘故识不俱转。云何明了生起不可得耶。谓若有定执识不俱生。与眼等识俱行一境明了意识应不可得。所以者何。若时随忆曾所受境尔时意识不明了生。非于现境所生意识得有如是不明了相。是故应信诸识俱转。或应许彼第六意识不明了性。
述曰。第二及第三。除大众等部。彼许六识俱故。
论。云何种子体性不可得耶。谓六转识身各各异故。所以者何。此六转识。从善无间不善性生。不善无间善性复生。从二无间无记性生。下界无间中界生。中界无间妙界生。妙界无间乃至下界生。有漏无间无漏生。无漏无间有漏生。世间无间出世生。出世无间世间生。非如是相识为种子体应正道理。又心相续长时间断。经久流转不息。是故转识能持种子不应道理。
述曰。第四破经部及大众部。设许经部从彼熏习。许大众等六俱六识不得受熏种子证中。瑜伽云。又彼诸识长时间断。不应相续长时流转。故知此中心相续长时间断。相续经久流转不息。相续者色身杂故。
论。云何业用不可得耶。谓若无诸识同时生起业用俱转不应道理。所以者何。略说识业有四种。谓了别外器。了别依止。能了别我。了别境界。如是四种识了别业一一刹那俱现可得。非于一识一刹那中有如是等差别业用。是故必有诸识俱起。
述曰。又引四业用证。此以比量唯识道理。成一一念必须有此四用。
论。云何身受体性不可得耶。谓如有一。或如理思。或不如理思。或不思惟。或复推寻。若心在定。若不在定身受生起。非一众多。若无阿赖耶识。如是身受应不可得。既现可得。是故定有阿赖耶识。云何处无心定不可得耶。如世尊说。入无想定及灭尽定。当知尔时识不离身。若无阿赖耶识。尔时识应离身。识若离身。便应舍命。非谓处定。云何命终之识不可得耶。谓临命终时识渐舍离所依身分发起冷触或上或下非彼意识有时不转。故知唯有阿赖耶识能执持身随于身分。若舍此识冷触可得身无觉受。意识不然。是故若无阿赖耶识。命终之识必不可得。
述曰。命终识证中。唯识第三破六转非此事。而瑜伽及此论唯言非彼意识有时不转者据定有识为论。五识前将死时已无故。诸命终位三性心乍可无润生心决定须有。凡夫以现种润故。
论。意者。谓一切时缘阿赖耶识思度为性。与四烦恼恒相应。谓我见我爱我慢无明。又此意遍行一切善不善无记位。唯除圣道现前若处灭尽定及在无学地。又复六识。以无间灭识为意。
述曰。第二段解意有二。此论本文。下释师解。本中有二。初解第七意。后解六识亦以无间意为依。初中准下文有四段。以即四门分别唯识第四。十门分别。此中文有四。举名唯有五。无行相所依。及余俱性摄系界五门四门者。一所缘。唯识第四有四师解。如彼勘敘。此如据因位未转依说。思度为性者。彼云思量量即度故。此即行相识。以思量为行相故不说余俱。如出唯识。
解意中。除三位二说。如唯识第五卷初。
论。当知此中由所缘故。释义故。相应故。生起时故。显了于意。何故圣道现前无染污意耶。由胜义智与我见现行极相违故。出圣道后。从阿赖耶识复更现起。以有学位未永断故。又灭尽定望无想定极寂静故此染污意不得现行。
述曰。释论中有二。初解第七。后解灭意。初中又二。初以四义释前所明。后辨释前生起之时。于中有二。以何故后必不起。定无有故。略而不说圣道中随何乘圣智者。一分全分。诸师异说。在因非果。然八识中有三类。一染净俱粗。谓前六。二染净俱细。谓第八。三染粗净细。谓第七。所以灭定圣道随其所应。有灭不灭。违定别故。
论。无间灭意者。由随觉故。无间觉义是意义。当知此中随显相说。
述曰。无间灭意者。如古钞释。论由随觉等者。彼云心心所法思量名觉。现随过去生故。所随名意。故言随觉。若尔。现在自是觉。何更须随举现所随。为释此意。彼云无间觉义者。谓与现在无间觉故显次第缘义。当知此中随显相说者。以二意中同时意是显相。故唯说之。今解不然。论本亦自说过去名意故。以唯识第五破小意过去非意过去自性非思量故。曾于现在但名识故。似他思量无所似故。由此名意必第七识。过去似此亦得意名。正思量故。故言随觉者。觉谓第七思量名觉。此过去似第七为依。或随第七觉义名为意也。无间觉义。此无间所依之识似于觉。故名意也。随显相说者。谓诸论唯说无间意者。随显相说行相易了故。论说此中。故非诸论。此中释伏难。何故不似现在心识而似意耶。答。有当知此中说似意者随显相说。似为依义。又行相细隐似现意故。名随显相故。过去不名识心。第七识一明所依如唯识第四五及别章如五十一及六十三钞敘不共无明等。
论。识者。谓六识身。眼识乃至意识。眼识者。谓依眼缘色。了别为性。耳识者。谓依耳缘声。了别为性。鼻识者。谓依鼻缘香。了别为性。舌识者。谓依舌缘味。了别为性。身识者。谓依身缘触。了别为性。意识者。谓依意缘法。了别为性。当知此中由所依故。所缘故。自性故。建立于识。
述曰。解六识中依不共依。未解依位。具分别耳。
前六识。一名体。一名受用识。摄论云。一名缘识。二名受用识。二名心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