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唯七十不减不增。虽心所法有此众多。依初地所证五十一为正。此论虽说五十五种。体非增益。故不相违。二体数多少者。有义。五十五诸心所中。二十七是实。谓遍行别境。各有五种。善法有八。除不放逸舍及不害。根本烦恼五。除五恶见。随烦恼四。谓无惭无愧不信懈怠。余二十八。皆是假有。有义。此中三十二法。体是实有。随烦恼中。加掉举昏沉散乱三种。不定。悔眠。余二十三。皆假有。说实有者。各别种生。离他有用。別有行相。随其所应。实与识俱转。实圣道所断。说假有者。 随其所应。或别或总。依他施设。无别种生。离他无实用。无别实行相。瑜伽一说邪欲胜解至自说苦者。如此一切。随其所应。或随所依实有体法前后分位。或一刹那义假安立。三起位有无者。今依此论五十五心所中。略为六例。一者有五法起一必五俱。谓遍行五。二者有九法起一必六俱。谓别境五不定四随一起时必有遍行故。遍行既遍一切心中下应皆说。三者。有九法起一必十四俱。谓无明及昏沉等八大随烦恼。此九必俱故。四者。有二十一法起一必十五俱。谓十善法除轻安及贪慢疑五见谄诳憍。善起十必俱。贪等染法随一起时必有无明八大随惑故。
五者。有三法起一必十六俱。谓轻安无惭无愧。轻安起必十一善俱。无惭无愧此二必俱。并无明八大随惑故。六者。有八法起一必十七俱。谓嗔忿恨覆恼嫉悭害。随一起时必有无明无惭无愧八大随惑遍行五故。此依正义准成唯识说决定俱。定不俱者。一切善法。定不与三十染法俱。贪定非嗔疑俱。嗔定非见戒取覆诳谄俱。慢定非疑俱。疑定非五见俱。五见展转定不俱。忿等初十。自定不俱。亦定不五见疑俱。忿恨恼嫉害。定非贪嗔俱。憍定非贪嗔慢俱。寻定非伺俱。悔眠定非轻安俱。悔除嗔痴邪见。定非慢等七本惑俱。论虽说九。非决定故。悔定非忿等小十俱。此依唯识所说。决定不相应者。此所除外。容得相应。若依五十一及五十三心所说。即必定。应说颂言。五法五俱起。九法定十四。二十一十五。三法起十六。八法十七俱。是心所相应。智者应当学。四界地短长者。界谓三界。地谓十地。三界短长者。五十五心所中。欲界具五十四。除轻安。有义具五十五。前说为正。色界有四十三。无色界有三十九。十二法唯欲界系。谓嗔忿等七无惭无愧及悔眠。二法唯二界系。谓谄诳。十八法唯三界系。谓九根本或憍八大随烦恼。三唯二界系及不系。谓寻伺轻安。二十法三界系及不系。谓遍行别境。善除轻安。诸经论等具有诚文。易不烦引。如唯识疏。十地短长者。理趣等经说。一净观地。二种姓地。三第八地。四具见地。五薄地。六离欲地。七已办地。八独觉地。九菩萨地。十如来地。此说三乘共行十地。摄法周尽。渐悟顿悟。定不定姓皆此摄故。非唯一乘所行十地。唯圣非凡因非果故。初二地中略有二释。有义。净观地唯在声闻解脱分位及顺决择分前三位中。种姓唯在世第一法。有义。净观地唯在解脱分等。未为谛观。种姓未定。但净修心观身受等名净观故。种姓通在顺決择分燸等四位中。至此位中。种姓方定。不可转故。第八地谓预流向即住见道前十五心回向果中。从阿罗汉向前数故。具见地者。谓预流果。具足见道十六心故。薄地谓一来果。已于欲界九品惑中。能倍离欲断六品故。离欲地谓不还果。决定全离欲界惑故。已办地谓阿罗汉果。生已尽梵行立。所作办无后有故。独觉地谓麟角部行一切独觉。菩萨地谓十二住。如来地谓在佛位。净观地中具五十五。其种姓地第八地具见地薄地。唯有五十一法。除邪见疑见取戒取。成唯识言。加行位中。分别二取皆已伏故。离欲地唯有四十法。前所除外。又除十一。嗔忿恨覆恼嫉害悭无惭无愧悔。已办地独觉地。唯成就二十四法。前所除外。又除贪慢痴身边见及谄诳憍八大随惑。前所除者。皆烦恼障。若所知障。
八位皆具五十五法。由此圣教说有彼习。菩萨地中十二住者。一种姓住。谓住菩萨本性种姓。二胜解行住。从初发心乃至初地。已后十住。各是一地。三极喜住。亦名净胜意乐住。四增上戒住。五增上心住。六觉分相应增上慧住。七诸谛相应增上慧住。八缘起流转止息相应增上慧住。九无相有功用住。十无相无功用住。十一无碍解住。十二最上成满菩萨住。其初二住。皆具五十五。此说顿悟。若渐悟者。随何位入。所具多少。如本住说。虽华严经第十卷十住中言。除灭诸烦恼。永尽无有余。无碍寂灭观。是则佛正法。缘起经言。无明有四。一共二不共三缠四随眠。外法异生所有诸业我说皆以此四为缘。内法异生若放逸者所有诸业我说皆以三无明为缘。不放逸者所有诸业我不说为无明缘行。成唯识论第九卷言。资粮位中于唯识义虽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门修菩萨行。故于二取所引随眠犹未有能伏灭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现行。又加行位唯能伏除分别二取一切皆尽。不说十住一切烦恼皆悉能断。但可应同缘起经说因邪教友不共相应四种无明及此伴类十住中伏。行相粗故自分别起发分别业四种无明等。乃至软位方能伏尽。不尔。便违唯识等说。亦非内法一切异生一切无明悉皆不起。故知但应如前分别。其第三住乃至第九住中。皆具五十一。除疑邪见见取戒取。此中所无。皆通烦恼所知障。虽说有余诸烦恼等。故意力有非不能除。虽说四地断身见等。此说少分非一切无。余三住中。具三十五法。前所除外。又除嗔及边见小十随惑无惭无愧恶作睡眠。其贪慢痴身见及八大随惑。第七识俱。法执有故。此说寻伺遍无漏者。若说寻伺有漏者。彼三住中唯有三十三法。其佛地中唯有二十一法。如上说有皆说现行可得起者。不说种子。若说种子。义不定故。断不起义。前六位中各以别释。故今但应说具不具。五与心一异者。唯识第七自问答言。诸心所法。为离心体有别自性。为即是心分位差别。若离心体有别自性。便违五教。若即是心分位差别。便违三教。若依世俗。应说离心有别自性。以心胜故。说唯识等。皆无有失。若依胜义。心所与心。非即非离。今依初胜义。王臣别故。行相差别故。有无异故。不可定即幻事性故。难了知故。依缘起义皆可同故。不可定离。第二胜义事差别故。非定即。理无二故。非定离。又因果性非定即离。第三胜义中。诠有异故非定即。自无异故。非定离。第四胜义。内证所知。心言俱寂。心所与心。非即非离。
论复次至障自能治为业。 释心所中自下第三。解善染心所共相作业。于中有二。上来论本。下释师解。善法力强称断所治。恶法性劣。名障能治。又善法可欣。与能断称。恶法可厌。与障道名。问。以善违于恶即言断恶种。以恶违于善应言断善种。答。善能证理胜顺益。称断于恶种。恶法不证理损害。不能断善种。
论如信惭等。至令不生故。 此释别义。前虽总举。未别指示。今指善染各别治障。令法分相各如自名。说障治法。
论当知忿等。至对治亦尔。 善中总举断自所治。染中分二。根本已说。此说随障。唯如自名各障自善。今言忿等能障于慈。据其通障。显扬第二说慈是不害。悲是无嗔。喜是不嫉。正障慈者。即害随惑。言忿能障说是嗔分。据通障等。亦不相违。此等如名可自体摄。如成唯识第六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