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许闻思通无漏者上地应有。亦非唯散。便违论说。有义。闻思实通无漏。然一依有漏说上地无。有漏者粗上地非有无漏者细何非上有。如无漏鼻舌识有漏上无无漏有故。生得善法生身同地方起现前。闻修不定。如后当说。
论。决择者。谓慧勇勤倶。
述曰。释慧总名。勇勤者即精进。慧与彼俱故名决择。懈怠犹豫品非胜决择故。此释善慧无痴俱者。不尔。染心应无慧转。
论。勤者。被甲方便无下无退无足心勇为体。成满善品为业。
述曰。心勇者体。此能令心生勇悍故。被甲等五勤之差别。集论本言心勇悍为性或被甲等五差别故。成唯识说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彼善恶品勤所对境。此言心勇即勤之果。各据一义理不相违。勇表胜进简诸染法。染法退善不可名勇。悍表精纯简净无记。不能悍且耐劳倦故。即显精进唯善性摄。摄事分中八十九说。最初发起猛利乐欲名被甲。如先著甲方见贼故。次起坚固勇悍方便名加行。策力其心决定勇行故。次为证得不自轻蔑亦无怯惧名无下。更生勇励无怯下故。次能忍受寒热等苦于劣等善不生厌足欣求后后胜功德等名无退。被损不败少获不足故。次后乃至渐入谛观进后胜道名无足。虽功已成更祈大果非为少得即满心故。此依因释。若依佛果乐利他故。二乘果位。希大果故。通业满善。别除懈怠。
论。谓如经说。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不舍善轭。
述曰。前勤差别论师立名。恐义无因故引经证。由先被甲有势避怨。加功励行有勤能入。心无怯下有勇先鉾。被伤无退坚猛更进。散果无足复求胜道运运增修不舍善轭。轭谓车轭以轭牛故。前行而不止无足勤勇亦不舍于善轭。成唯识言。此五别者。谓初发心自分三品胜进别故。或初发心四修别故。或资粮等五道别故。二乘满位欣大菩提。诸佛果圆常乐利乐。或二加行四道别故。无性摄五合以为三。摄此后三合为一故。
论。如其次第。应配释被甲心勇等诸句。
述曰。以经五句配论五名。被甲心勇者。被甲等五。即心勇故。一心勇言。贯通前五。为被甲心勇乃至无足心勇。上释体已。下当释业。
论。满善品者谓能圆满随初所入根本静虑。成善品者谓即于此极善修治。
述曰。实散心等。亦有勤业。满善二种。说进修位。言入静虑。略不说余。世间离欲得根本定断道方圆。名满善品。复断通拥等能获神通等更修治。名成善品。出世离欲。准此亦然。
论。安者。止息身心粗重身心调畅为体。除遣一切障碍为业。
述曰。粗重者。所除染刚强不安障定之法。调畅者。安之果。安令身心调和适畅。此说通业。随其所应。除诸障碍。别作用者。对治昏沉。
论。除遣一切障碍者。谓由此势力依止转故。
述曰。由轻安力。除障定法。调畅身心。胜依止起。
论。不放逸者。依止正勤无贪嗔痴修诸善法于心防护诸有漏法为体。成满一切世出世福为业。
述曰。正勤等四不逸所依。善根策发修断胜故。修善防恶。显此功能。此说通业。别除放逸。
论。谓由正勤等为先。能俢一切善法及防有漏。是故依此四法假立不放逸体。
述曰。由正勤等四法为先。故能修善防诸有漏。别有总能。故假立此。
论。有漏法者。谓诸漏及漏处所境界。
述曰。释前体中诸有漏法。说无漏用极胜处故。唯识说通但是防恶。诸漏者。诸烦恼。漏处所者。漏所依根。漏境界者。漏所缘法。若根。若境。若诸烦恼。皆名有漏。互增长故。如成唯识第五卷说有漏因义。
论。舍者。依止正勤无贪嗔痴与杂染住相违。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功用住性为体。
述曰。成唯识中说名行舍行蕴舍数别受蕴故。正勤等四所依如前。杂染住者。舍所除法。依止名住。昔依杂染。今舍相违。心平等等。舍所令位。由舍令心住平等等。
论。不容杂染所依为业。
述曰。容者。受也。由不放逸先除杂染。故于舍位不容受之。为不容依是舍作用。成唯识说。对治掉举静住为业。由不放逸同剎那中。先除杂染。舍复令心寂静而住。或前后念行相各增。由是杂染舍不容生。或复此说舍除杂染。各有能故。
论。心平等性等者。谓以初中后位辩舍差别。
述曰。下释有三。初总释前舍三位别。次征所以。后别释之。此即初也。依相续心显舍行相。非于一念善捨不生。
论。所以者何。
述曰。此即征前三位辨舍之所以者何也。
论。由舍与心相应离沉沒等不平等性故。最初证得心平等性。
述曰。此即别释。离沉沒等者。释前所治杂染相违。由舍平等离沉掉故。最初证得心平等性。唯识说业对除掉举。由舍寂静。行正别治。此说通障。故言离沉。然所等中亦兼掉举。昏沉掉举通障舍故。
论。由心平等远离加行自然相续故。次复证得心正直性。
述曰。其障已除。不由勉励。但顺前转。无高无下。故心正直。
论。由心正直于诸杂染无怯虑故。最后证得心无功用住性。
述曰。善心相续。不虑染生。任运恒时。住无功用
论。不害者。无嗔善根一分心悲愍为体。不损恼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