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于心造作意业为体者此辨其相。于善等品中役心为业者此辩其业。
述曰。释师恐复不闲体业。别牒属当。例余心所。
论。以于所作善等法中发起心故。
述曰。谓能取境正因等相驱役自心令造善等。今观论意。举所作法显能作体故说作心。举所作位显能作业故说于彼善等役心。不尔体业二应无别。体性亦以作用显故。
论。作意者。发动心为体。于所缘境持心为业。
述曰。发动者警觉义。谓此警觉应起心种引令趣境。故名发动。不唯警觉心唯言发心者。心是主故。即义相警。举种子者因中起用。如萨婆多未来用起。举种能警释现行名。
论。于所缘境持心者。谓即于此境数数引心。是故心得定者。名得作意。
述曰。此释前业。作意作业通散定位。说定加行但说持心举显了业彰其作用。说于此境数引心故。唯识但言引心为业。即遍作用。
论。触者。依三和合诸根变异分别为体。受所依为业。
述曰。根境识三更相随顺。名三和合。触依合彼。是故经说触谓三和。今论本师不说合彼但说依起。故说触者依三和合。三设未和但住本性。后三和位各有顺起心所功能。用与旧殊皆名为异。然三变异胜者唯根。所依相续邻近胜故。不唯前三能生心所。触想心所皆亦能生。依和合触最胜故。触虽领似三变异生。然最似根生心所力。故言分别根之变异此分别者是领似义。如子似父。名为分别。显受从生不从他故。但说受依。近而胜故。如前已说。此论未说触别行相。即令心所同触一境。是触自性。于境功能。论师别显。和合分别。经文自说。今且依经。故无别行。
论。谓识生时。所依诸根随顺生起苦乐等受变异行相。随此行相分别触生。
述曰。识未起时根住自性。识若生位根相异旧能有顺生诸心所力。因顺果故。名随顺生。随此诸根生受行相。有领似彼分别触生。且学诸根有能生力。故受位别由触近生。起尽经说识触受等。皆因二三四和合而生。广如唯识第三卷说。诸文同异。伏难相违。不能烦引。如彼疏释。既遍诸心。无别门义。
上解遍行。下释别境。
论。欲者。于所乐事彼彼引发所作希望为体。
述曰。所乐事者。显欲所缘。有义所乐谓可欣境。于可欣事欲见闻等有希望故。于可厌事及中容境。一向无欲可欣。不望亦无欲起。有义所乐谓所求境。于可欣厌求合离等有希望故。有义所乐谓欲观境。于一切事欲观察者有希望故。翻亦无欲。此三广如唯识论释。以下心所同者不述。异者敘之。不烦指论。学者应悉。彼彼者境所见闻等四境别故。五十五云于彼彼境随趣希乐是名欲故。引发即是于境欲得见等之义。所作是即见等作用。此言意显于彼彼境欲得见等引发所作。此之希望。是欲体性。
论。正勤所依为业。
述曰。此说善业。生正勤故。
论。彼彼引发所作希望者。谓欲引攝见闻等一切作用故。
述曰。谓于诸境欲起见等一切作用。故言彼彼引发所作。此之希望。是欲体性。
论。胜解者。于决定事随所决定印持为体。不可引转为业。
述曰。决定事者。显此所缘不定境等此不生故。
论。随所决定印持者。谓是事必尔非余。决了胜解。
述曰。此释前体。印谓印可是事必尔。持谓决了。不犹豫故。
论。由胜解故。所有胜缘不能引转。
述曰。此释前业。由邪正等若教若理若证之力。于所取境审决印持。由此异缘不能引转。故犹豫境胜解全无。非审决心亦无胜解。
论。念者。于串习事令心明记不忘为体。不散乱为业。
述曰。串习事者。此通体类。不尔无漏记应不念。由闻彼名既能念者。故串习事亦通名类。初无漏智曾未得真而有念者。即是曾名类故有也。如是一切皆应知。谓数忆持曾所受境令不忘失能引定故。此显法跡三学之依。故能生定。于曾未受体类境中。设曾所受不能明记。亦无念起。
论。串习事者谓先所受。不散乱业者由念于境明记忆故令心不散。
述曰。设缘未来而生念者。先所受或体或类。如念佛等念缘三世。不散者定。依善业说。
论。三摩地者。于所观事令心专一为体。智所依止为业。
述曰。三摩地者。此云等持。平等持心令至境故。三摩钵底。此云等至。由定前心引起定位。等所至。至于等。定位安和离沉浮故。前唯有心。通散及定。后唯在定。通有无心。由此应成四句分别。有等持非等至。谓欲界专注一境。有等至非等持。无想灭尽二无心定。有等持亦等至。静虑无色各四等持。非等至非等持。欲界等不专注。三摩呬多。此云等引。等所引。引于等。由定安和离沉浮故。唯色无色诸有心定。对前二门。应准分别。如瑜伽论第十三说。所观事者。实唯慧境。或闻等俱。同一境界。故境名观。念定皆不唯令心起。由心是主。故但说心。智所依业。依四法迹及三学说。
论。令心专一者。于一境界令心不散故。智所依者心处静定知如实故。
述曰。谓观得失俱非境中。由定令心专注不散。依斯便有决择智生。心专注言。显所欲住即隨能住。非唯一境。论言一境。是一一境。非前后境总是一境。不尔。见道历观诸谛。前后境别应无等持。若不专注。便无定起。
论。慧者。于所观事择法为体。断疑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