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2011年8月1日起马友生先生开讲《解深密经》敬请关注! 2010年9月21日起由马友生先生讲解《唯识三十颂》敬请关注! 为了让初学唯识法相的学者,对佛三时中道了义教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我们选择了一批重要经典,将分别与大家见面。 其目的是:同沾甘露相互共勉。所学经论录音在本网站《录音下载》栏目中可以下载收听。学习经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依《成唯识论》为主,包括《大乘百法明门论》、《五蕴论》、《八识规矩颂》)《摄大乘论》、《阿毗达磨杂集论》、《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相关经典 1.阿含经典 选学 2.般若经典《金刚经》 《心经》 《维摩诘经》 3.了义经典 《楞伽经》《华严经》选学 4.中观类 《十二门论》、《中论》 5.祖师类 《六祖坛经》、祖师语录、禅宗公案 6.圣言量
当前位置:唯识,唯识学,唯识学网,马友生,马老师讲经,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金刚经释义 -> 经论(原文)

TOP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卷第三(四)
2011-10-30 20:33:37 来源: 作者:沙门窥基撰 【 】 浏览:5462次 评论:9

      述曰。上明定境假实众色五尘为性。下明散位所有众色。此分为二。一有对色二法处色。相类既殊故分二种。今此即是诸有对色。但说形显。以眼可见体相显故。略不说余。然实此门摄诸有对色。不尔。色处有何别因作别门说。所余皆有如是义故。显形之下应有等字。文略故无义定应有。

      论。种种构画者。谓如相而想。

      述曰。上明有对。此明法处。类别唯三。一极略二极逈三遍计所起。极略极逈定心境者是前如此如此门摄。散心境者是此门收。独散意识随是何心所变相尘水月镜像。此等皆名遍计所起。亦如色相而想起故。并此门摄。定所行色既是初门如此如此。受所引色复无色相非此门摄。或随依防假说色者即前如是门摄以本定心及不定心三之位故。不牒释之。此中文相虽易可知。窍理穷源。义定应尔。揽前师之意属诸论之文。异此研寻伤恐差舛。

      论。问。受蕴何相。答。领纳相是受相。谓由此受故领纳种种净不净业所得异熟。

      述曰。此第二解受相。领纳善恶二业所招自体及境。随其所应诸果异熟以为受相。此文不了。所以者何。说有漏受非无漏故。唯说四受非忧根故。唯说果受非因受故。唯说异熟受非非异熟故。上本论文。下释师解。

      论。若清净业受乐异熟。不清净业受苦异熟。净不净业受不苦不乐异熟。

      述曰。此释前受领纳果相。受宽相狭。故总说三。此中净业受乐异熟。即别报业所得果也。瑜伽第九说。福业者谓感善趣异熟及顺五趣受善业。即显净业感通五趣至三静虑受别乐果。然于欲界及初静虑五识三识第三静虑意识乐果。于欲界中下二静虑意识喜果。通五趣者。瑜伽有释此依六趣除地狱趣别说非天。由地狱中无乐果故。有说彼五即地狱趣。瑜伽不说别有非天故。地狱中有别报乐。彼第五又说地狱有情有微细段食谓即微风令彼久住。故五趣者亦包地狱。天亲但说有等流者以异熟乐少故不说。虽有二说。初解为善。无处说彼有乐果故。不净业感五趣苦果。唯在五识非意识中。忧二性故。又非上界。

      论。所以者何。

      述曰。下逐难释。假小下问言。舍受寂静善业可招。如何恶业亦招舍受。招彼之所以者何也。

      论。由净不净业感得异熟。阿赖耶识恒与舍受相应。

      述曰。虽舍受果通六识中。今据总果但说第八。至下当知。此意答言。既许善业能招舍受此亦应然。舍受不违苦乐品故。如无记法善恶俱招。如何此识唯舍俱起。如唯识论第三卷说。

      论。唯此舍受是实异熟体。苦乐两受从异熟生故假说名异熟。

      述曰。此简他宗苦乐亦是实总异熟。显唯此舍受是总是实异熟非余。苦乐两受业所招者从异熟生假別异熟非是真实总异熟体。异谓别异。因果性别故。熟谓熟变。体起酬因故。言异之熟异属于因。若异即熟异属于果。依主持业如次可知。不可说言变异而熟。诸有为法皆变异故。然瑜伽论第六十三说此舍受名异熟生。五十七说二十二根一切皆有异熟种子。此中复说苦乐非真。由是等文今应义释。若法异熟。从异熟起无断遍者得名异熟。从自类起亦异熟生。故此舍受二名俱得。若法异熟。从异熟起有间不遍名异熟生不名异熟。故苦乐受异熟生摄。今此中文别从总依假名异熟。广如唯识第二卷疏。有义应言。此舍受果通在七识唯除末那第八俱者通二业招。三界二趣善业所感一界三趣恶业所招。余六识俱唯善业感。无文说彼通恶果故。意识俱者理通三界。五识三识随其所应通一二地。唯在四趣非地狱中。彼无善业果及无容受故。余处有说第四静虑已上有舍下地但说喜乐二受净业果者。据多相续非尽理门。有义善业别报舍受唯在第四静虑已上非下余地。如瑜伽论第九等说顺不苦不乐受业者谓能感一切处阿赖耶识异熟业及第四静虑以上不动业。不说下地有顺舍业。故知下地无别报舍。善果尚无况恶业果。今评是义亦总难知。许第八俱通二业感。六识俱者何不许然。前师乃说三界四趣别报舍受唯善业果。许上五地有善业招別报舍果。于下诸地何不许然。而彼后师不许下有。前师若说别业报舍受以寂静故非恶业招。第八俱舍业应唯净。后师若说下善业粗不能招彼别报舍果。第八俱舍下应不招。善业粗故。由此应说别报舍受通二业招。亦通三界五趣皆有善业招者。非地狱中。会违道理并如前说。又所以者何征苦乐二名异熟所由。诸论说为异熟生故。论文答言阿赖耶是实异熟余假得名。不相违也。或此总征三受。

      论。问。想蕴何相。答。构了相是想相。

      述曰。此即总标想之状相。构谓构画。唯在六七。或唯有相。了谓解了。通八识中。亦通无相。

      论。由此想故构画种种诸法像类。随所见闻觉知之义起诸言说。

      述曰。广前构了。由想构画所见闻等诸法体像种类为先。随此见等起诸言说。此显想为言说因义。构画者解了之异名者。即通无相缘无为心。非遍计心名为构画。不尔局故。上本论文。下释师解。

      论。见闻觉知义者。眼所受是见义。耳所受是闻义。自然思构应如是如是是觉义。自内所受是知义。

      述曰。先释所随见闻等四。义者境也。随彼四境起言说故。即以所受为所见等。故言眼所受是见义等。此说眼根名为能见。耳名能闻。独生意识自然思构此应如是名之为觉。鼻等诸识自内受境是为知义。此四略以二门分别。一出体二废立。初出体者。此论第二瑜伽第五十六皆作是说。约胜义谛见等非根亦非识等众缘生故刹那灭故无作用故。由有和合假名见等。依世俗谛见等是根非彼识等。具五义故。广如后说。由此瑜伽第二卷说。见谓眼根现见外色。闻谓从他闻起言说。觉谓不曾见及不曾闻但自思惟称量观察。知谓于内所受所证所触所得。九十三说。见知二种现量所摄。觉谓比量。闻圣言量。准此即说眼根名见。意因耳生缘教名闻。通缘一切名句文三屈曲生故。陈那说彼圣言量者比量所摄故闻是意。因耳闻声故耳称闻耳实不能缘名等故非比量故。缘非圣言亦此闻摄论多依彼圣言说故。觉者即是不依见等独生意识及第七识。瑜伽但说为比量者。依意识说末那亦能起构画故。亦不曾嗅不曾尝触不曾知证但起思惟筹量观察。亦是觉收。论中但举不曾见闻举胜说故。随五识后所起意识比非量者亦此觉收但举独头彰胜用故。不尔便阙此之意识。知者即是耳鼻舌身五俱意识第八心品及诸定心。瑜伽别说自内所受所证等故。又说此知现量摄故。即显见知唯现量摄闻觉二种通比非量。及显见知通有漏无漏闻觉唯有漏。诸无漏心缘教生者知所摄故非比量故。或说此四摄识不尽。缘非教声有非比量闻不摄故。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4/5/5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卷第四 下一篇《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卷第二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唯识学小组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安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