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曰。界义虽多。今以因能持果释。三乘通辨彼加行境故。根境识相对能持不可减增唯说十八故。二十唯识云依此教能入数取趣无我。不说入法空故。唯说十八。若唯自持宁唯十八各有三也。故有二义一自持二持他。
论。问。何因处唯十二。答。唯身及具能与未来六行受用为生长门故。
述曰。废立门第三明处。论本文也。生谓初生。长谓旧长。门谓出生通法之所。由彼过现身具为门生未来识相用显故。立以处名。据实大乘因果同世。身具生识念念同时出生义隐故此不说。未来果显故说生彼。非同经部宗说异时因果。不尔意处必不成。不许过现生未来故。又论皆说一切一分名未来者理亦不成。不许未来有身及具为处义故。由斯为显此文。但据过现身具生未来识增上义说。非为尽理。又释此显未来身具生未来识同时因果名之为处。不说过现能生未来。当世相生自宗义故。虽过现世处义亦成。当生名生唯未来故。非过现世都无体处。此解论文当世为善。不违宗故。持生识用立以界名。未来持隐略不说界。出生名处。要果当生。过现已生为门义隐。未来义显不说过现。理实界处并通三世。下第三卷瑜伽第九解识文中及五十五五十六六十九显扬第五皆说界处通三世故。上本论文。下释师解。
论。谓如过现六行受用相为眼等所持。未来六行受用相以根及义为生长门亦尔。
述曰。义者境也。将释由身具能生未来识起受用境立以处名。却指如过现六识受用相为眼等持成其界义方成未来识受用相根境为门而得生长以显处义。故言亦尔。所持已上却指前界。未来已下正成处义。
论。所言唯者谓唯依根境立十二处。不依六种受用相识。
述曰。此释本论。答中唯言是简持义。唯依根境不依六识立处义故。界义是持持用皆名界。出生为处生用处应成。自体自持不唯持用由斯六行亦得界名。出生为处自体不生故眼识等不立为处。又身具生识别说为门。识体生用一体义别。为门义劣说非为处。同世能生长识应得处名。为因居异世名意不名识。出生得处名故意亦名处。由斯六识不立处名。根境能生识同世得名处。识能生心所同时得处名。于此义中应审思择。其未来世虽无次第。但能生识即名为处。故未来世意处亦成。
论。问。云何名取蕴。答。以取合故名为取蕴。
述曰。此次第三解颂何取字问答别名门。三科之法通无漏等。然圣说为取蕴界处唯染非净。故释别名文势有二。初辨取蕴后辨界处。初中有三。初辨名因次辨取体后辨取相。此即初也。合是和义顺义不相离义相资力义。由蕴与取互相和顺递不相离更令生长立以取名。蕴从取生如草糠火。或能生取如华果树。或系属取如帝王臣。此三皆唯是依士释。今论但言欲贪未现自体名取。唯是蕴从取生名取不说余义。然理无遮。据胜说故。然取蕴必是蕴。有是蕴非取蕴。无漏诸蕴非取合故。
论。 取者谓诸蕴中所有欲贪。
述曰。此显取体。诸蕴中若发业若润生若所缘若俱起递相增长与欲相应贪爱为性。瑜伽六十五亦唯说爱味名为取故。十地言爱增名取。诸论虽说取支四取通诸烦恼。然于集谛六遍行增润生位中贪最胜故独名为取。非如小乘通诸烦恼。六遍行者一事二位三世四界五求六种。如此论下第六卷说。又瑜伽说若能取所取所为取皆名取故。
论。何故欲贪说名为取。谓于未来现在诸蕴能引不舍故。
述曰。此辨其相。如契经说爱有四种。于现在身起爱。于未来身起后有爱。于现在境起贪喜俱行爱。于未来境起彼彼希乐爱故。此总言爱于二世蕴能引不舍。虽贪亦缘过去世起。此说希染须立取名。或依润生緣内自体。过去相隐故。略不说。下文说自体爱故。
论。希求未来染著现在欲贪名取。
述曰。释前欲贪二世起相。文易可知。以上本论。以下释文。
论。欲者希求相。贪者染著相。
述曰。别以欲贪属希染相。成义各别。
论。由欲希求未来自体为方便故。引取当蕴令起现前。
述曰。若无贪欲为加行故润会诸业当果不生。由彼为先当诸蕴起。故说此欲是希求相。虽有彼彼乐爱自境。体是主故。但说希求。欲虽非惑。令贪增长贪说欲名。如念住等。
论。由贪染著现在自体为方便故。执取现蕴令不舍离。
述曰。虽亦有贪喜俱行爱。此但说我贪染著内自体故。执诸蕴令恒现前。
论。是故此二说名为取。
述曰。曲结欲贪为取之相。此言二者依世及境行相別故说之为二。或此欲者别境欲数。说随烦恼有邪欲故。此义即以根本贪惑 随惑邪欲二法为取。故此言二。虽二恒俱。相增別说。蕴有十种。虽无一处具说十文。总究诸论理应成立。一无漏善蕴。有说唯有定所生色色蕴少分。无五根故。正义皆具。涅槃经言。舍无常色获得常色等。胜鬘经言如来妙色身。菩萨地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四根依处及舌根为体。谓眼舌身男根依处。佛地经言。有五种法摄大觉地。唯识第十佛地论言。如来功德蕴处界摄。如是等文诚证非一。不能烦引下皆准知。由此五蕴皆通无漏。法处除第三。余皆具有。二加行善蕴。下第四言五蕴一分是善。又言加行善者。谓依止善丈夫听闻正法修习善净法随法行。摄决择分五十四言威德定色亦通有漏。此等总说由闻等慧所发身语定境色等为色蕴性。色声二处法处五色实现五。故通五蕴。三生得善蕴。下论复说言生得善者即前所说发起善等身语业等。由先串习感得是报。乃至广说。与信等俱任运起故。此意即说宿习为因。生得善心所发身语。及法处中第三第四为色蕴性。故通五蕴。四不善蕴。下第四言五蕴一分是不善义。故通五蕴。身语业等法处摄四。随义应知。五有覆无记蕴。解深密说第二地断诸业趣愚。唯识等说菩萨法执是有覆性。所发身语故有覆摄。梵王谄诳。执马胜手如是等类。法处三除第三五为色蕴性。故通五蕴。缘起上云。若法欲界有覆无记。于发诸业无胜功能。此据烦恼非所知障。故不相违。又欲界有覆谓多分身边见。此不覆行何妨谄诳初禅发业。六异熟生蕴。下第四言生得无记者谓有漏善不善异熟。五蕴一分是无记性。即九处及法处计起。声有二说。故通五蕴。七威仪路蕴。此论下言非染非净心所发威仪路是无记性。此意即显因威仪心所发及缘色香味触为色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