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述记卷第六(本)
论。前所略标至彼差别相
述曰。自下重解六位心所。于中有二。初标所说总劝教兴。次随解释。此即初也 就解释中大文有二。初以五颂别显心所。后总料简心所与心为一为异。就此初中分为五段。初一颂辨二位。次一颂辨善位。次半颂辨烦恼位。次二颂辨随烦恼位。后半颂辨不定位 以一颂辨二位中。有二。初问起论端。后随问答
论。且初二位其相云何
述曰。即初问也
论。颂曰至所缘事不同
述曰。下第二段别答所问。初一句颂显明初位。前本识中已辨其相。今略标之。下三句颂。释第二位。于中有二。上二句显第二位名。下一句释别境义。下长行中。准颂所明分为二段。解遍行中有二。初总解颂初句。后释遍行之义
论。曰六位中初至如前广说
述曰。此即总释颂中初句。今解初字及触等字。此五遍行自性.作业。前第三卷第八识中已广解讫。彼卷所言遍行之义后当说者。今此说之
论。此遍行相云何应知
述曰。下有三。初问。次答。后结。释颂所言遍行之义。初萨婆多等问但五遍。经部师等问有实五以为遍行
论。圣教正理为定量故
述曰。下答有二。初总。次别。此即总答。由教及理二门知故
论。此中教者至四是遍行
述曰。即是别答。初教答。后理答。瑜伽五十六卷亦引此经破经部等。大小共许。即阿含经。前者亦言起尽经也。此是初经。何故此中但说四者举触为依。如前第三云。瑜伽何故唯说触与受.想.思三法为依。举蕴胜故。即是触生三蕴。且隐作意不说。即行蕴摄故
若尔何义故知作意必有
论。又契经说至方能生识
述曰。即象迹喻经
论。余经复说至亦是遍行
述曰。经复说故。起尽经也。如前第三卷第八遍行中引。合显扬引经云恒共和合等。及五十五亦云四无色蕴恒和合等。即诸经论不相乖返。不相离相应故名和合。故知作意亦是遍行。亦前四也
论。此等圣教诚证非一
述曰。大论第三解。根不坏境现前等。五十五亦言。五遍行心所。遍一切心生。第三亦尔。五蕴.百法皆是说故。即是诚证非一。五十五所引是经。余是论故。此即教证
论。理谓识起至触一境故
述曰。下引理证。诸识起时必缘境依根名有三和。三和定生触。亦由触故方有三和。又若无触时。心.心所应离散不能和合同触一境故。今既三合及心.心所和合同触于境。故必有触。定是遍行
论。作意引心至心应无故
述曰。作意之性能警心.心所令趣自境。此若无者心则不起。不起故心现行无。非无种子
论。受能领纳至无随一故
述曰。欢等三相如次配顺.违.中三境。即是三受。余文可知
论。想能安立至境分齐相
述曰。谓如取是青非非青所缘。及处以来分齐随多随少或大或小等。安立义者。施设等也。若无想不能取境此分齐相多少所缘。故想定有
论。思令心取至故必有思
述曰。能取正因等。等者等取邪.俱相违相。如第三卷说。故是遍行
论。由此证知至义至当说
述曰。结上所明。第三文也。然破经部等无别有心所。故显此五心起皆生。如显扬第一引证说有。余欲等五经不说有。理不遍生故别境摄。触等五法性.业。指前第三卷说。其余非遍行之义如下当知。此结前生后也。即是解第一句颂讫
次解下三。合有二文。初以五门分别。后例余门
论。次别境者谓欲至惠
述曰。第一列名释别境义。解第二句上三字。以下二字及第三句全。如文别解
论。所缘事境至次初说故
述曰。释第四句及解次言。释别境名也。然别四境一一可知。五十五云。所乐.决定.串习.观察四境别也
次别解五。第二出体。体中有二。初别出。后总非遍行
论。云何为欲
述曰。自下各有二。初问。次答。此问也。答中有三。初解体.业。次广前文。后破异执。此即问也
论。于所乐境至勤依为业
述曰。然勤依者如此下说。及对法第十等皆云。信为欲依。欲为精进依。即入佛法次第依也。然欲既通三性。即唯善欲为依。今又解。勤者勤劬。染法懈怠勤作诸恶亦是勤故。无记事勤即欲.胜解。若言精进。精进唯善。勤通三性。皆欲为依。非唯善勤。下文说欲能起正勤。前解为胜。下三师解。此中所说第一总意
论。有义所乐至有希望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