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2011年8月1日起马友生先生开讲《解深密经》敬请关注! 2010年9月21日起由马友生先生讲解《唯识三十颂》敬请关注! 为了让初学唯识法相的学者,对佛三时中道了义教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我们选择了一批重要经典,将分别与大家见面。 其目的是:同沾甘露相互共勉。所学经论录音在本网站《录音下载》栏目中可以下载收听。学习经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依《成唯识论》为主,包括《大乘百法明门论》、《五蕴论》、《八识规矩颂》)《摄大乘论》、《阿毗达磨杂集论》、《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相关经典 1.阿含经典 选学 2.般若经典《金刚经》 《心经》 《维摩诘经》 3.了义经典 《楞伽经》《华严经》选学 4.中观类 《十二门论》、《中论》 5.祖师类 《六祖坛经》、祖师语录、禅宗公案 6.圣言量
当前位置:唯识,唯识学,唯识学网,马友生,马老师讲经,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金刚经释义 -> 经论(原文)

TOP

成唯识论卷三
2010-09-29 11:43:41 来源: 作者: 【 】 浏览:1266次 评论:4
  此识与几心所相应。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阿赖耶识无始时来。乃至未转。于一切位。恒与此五心所相应。以是遍行心所摄故。
  触谓三和分别变异。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为业。谓根境识更相随顺。故名三和。触依彼生。令彼和合。故说为彼。三和合位。皆有顺生心所功能。说名变异。触似彼起。故名分别。根变异力。引触起时。胜彼识境。故集论等。但说分别根之变异。和合一切心及心所。令同触境。是触自性。既似顺起心所功能。故以受等所依为业。起尽经说。受想行蕴。一切皆以触为缘故。由斯故说识触受等。因二三四和合而生。瑜伽但说与受想思为所依者。思于行蕴为主胜故。举此摄余。集论等说为受依者。以触生受近而胜故。谓触所取可意等相。与受所取顺益等相。极相邻近。引发胜故。然触自性是实非假。六六法中心所性故。是食摄故。能为缘故。如受等性。非即三和。
  作意谓能警心为性。于所缘境引心为业。谓此警觉应起心种。引令趣境。故名作意。虽此亦能引起心所。心是主故。但说引心。有说令心回趣异境。或于一境持心令住。故名作意。彼俱非理。应非遍行。不异定故。受谓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起爱为业。能起合离非二欲故。有作是说。受有二种。一境界受。谓领所缘。二自性受。谓领俱触。唯自性受。是受自相。以境界受。共余相故。彼说非理。受定不缘俱生触故。若似触生名领触者。似因之果应皆受性。又既受因。应名因受。何名自性。若谓如王食诸国邑。受能领触。所生受体。名自性受。理亦不然。违自所执。不自证故。若不舍自性。名自性受。应一切法皆是受自性。故彼所说但诱婴儿。然境界受。非共余相。领顺等相。定属己者。名境界受。不共余故。
  想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谓要安立境分齐相。方能随起种种名言。
  思谓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谓能取境正因等相。驱役自心令造善等。
  此五既是遍行所摄。故与藏识决定相应。其遍行相。后当广释。此触等五。与异熟识行相虽异。而时依同。所缘事等。故名相应。
  此识行相极不明了不能分别违顺境相。微细一类相续而转。是故唯与舍受相应。又此相应受。唯是异熟。随先引业转。不待现缘。任善恶业势力转故。唯是舍受。苦乐二受是异熟生。非真异熟。待现缘故非此相应。又由此识常无转变。有情恒执为自内我。若与苦乐二受相应。便有转变。宁执为我。故此但与舍受相应。若尔。如何此识亦是恶业异熟。既许善业能招舍受。此亦应然舍受不违苦乐品故。如无记法。善恶俱招。
  如何此识非别境等心所相应。互相违故谓欲。希望所乐事转。此识任运。无所希望。胜解。印持决定事转。此识瞢昧。无所印持。念。唯明记曾习事转。此识昧劣。不能明记。定能令心专注一境。此识任运刹那别缘。慧唯简择德等事转。此识微昧不能简择。故此不与别境相应。此识唯是异熟性故。善染污等亦不相应。恶作等四。无记性者。有间断故。定非异熟。
  法有四种谓善。不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阿赖耶识何法摄耶。此识唯是无覆无记异熟性故。异熟若是善染污者。流转还灭应不得成。又此识是善染依故。若善染者。互相违故。应不与二俱作所依。又此识是所熏性故。若善染者。如极香臭。应不受熏。无熏习故。染净因果俱不成立。故此唯是无覆无记。覆谓染法。障圣道故。又能蔽心令不净故。此识非染。故名无覆。记谓善恶有爱非爱果。及殊胜自体可记别故。此非善恶。故名无记。
  触等亦如是者。谓如阿赖耶识。唯是无覆无记性摄。触作意受想思亦尔。诸相应法必同性故又触等五。如阿赖耶。亦是异熟所缘行相。俱不可知。缘三种境。五法相应无覆无记。故说触等亦如是言。有义触等如阿赖耶。亦是异熟。及一切种。广说乃至无覆无记。亦如是言。无简别故。彼说非理。所以者何。触等依识。不自在故。如贪信等。不能受熏如何同识能持种子。又若触等亦能受熏。应一有情有六种体。若尔。果起从何种生。理不应言从六种起。未见多种生一芽故。若说果生唯从一种。则余五种便为无用。亦不可说次第生果。熏习同时势力等故。又不可说六果顿生。勿一有情一刹那顷。六眼识等俱时生故。谁言触等亦能受熏持诸种子。不尔。如何触等如识。名一切种。谓触等五。有似种相。名一切种。触等与识所缘等故。无色触等有所缘故。亲所缘缘定应有故。此似种相。不为因缘。生现识等。如触等上。似眼根等。非识所依。亦如似火。无能烧用。彼救非理。触等所缘似种等相。后执受处。方应与识而相例故。由此前说一切种言。定目受熏能持种义。不尔。本颂有重言失。又彼所说亦如是言。无简别故。咸相例者。定不成证。勿触等五亦能了别。触等亦与触等相应。由此故知亦如是者。随所应说。非谓一切。
  阿赖耶识为断为常。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暴流。因果法尔。如暴流水。非断非常。相续长时。有所漂溺。此识亦尔。从无始来。生灭相续。非常非断。漂溺有情。令不出离。又如暴流。虽风等击起诸波浪。而流不断。此识亦尔。虽遇众缘。起眼识等。而恒相续。又如暴流。漂水下上。鱼草等物。随流不舍。此识亦尔。与内习气外触等法。恒相随转。如是法喻。意显此识无始因果。非断常义。谓此识性无始时来。刹那刹那果生因灭。果生故非断。因灭故非常。非断非常。是缘起理。故说此识恒转如流。过去未来既非实有。非常可尔。非断如何。断岂得成缘起正理。过去未来若是实有。可许非断。如何非常。常亦不成缘起正理。岂斥他过。己义便成。若不摧邪。难以显正。前因灭位。后果即生。如秤两头。低昂时等。如是因果相续如流。何假去来方成非断。因现有位。后果未生。因是谁因。果现有时。前因已灭。果是谁果。既无因果。谁离断常。若有因时。已有后果。果既本有。何待前因。因义既无。果义宁有。无因无果。岂离断常。因果义成。依法作用。故所诘难。非预我宗。体既本有。用亦应然。所待因缘亦本有故。由斯汝义因果定无。应信大乘缘起正理。谓此正理深妙离言。因果等言皆假施设。观现在法有引后用。假立当果。对说现因。观现在法有酬前相。假立曾因。对说现果。假谓现识。似彼相现。如是因果。理趣显然。远离二边。契会中道。诸有智者应顺修学。有余部说。虽无去来。而有因果恒相续义。谓现在法极迅速者。犹有初后生灭二时。生时酬因。灭时引果。时虽有二。而体是一。前因正灭后果正生。体相虽殊。而俱是有。如是因果。非假施设。然离断常。又无前难。谁有智者舍此信余。彼有虚言。都无实义。何容一念而有二时。生灭相违。宁同现在。灭若现在。生应未来。有故名生。既是现在。无故名灭。宁非过去。灭若非无。生应非有。生既现有。灭应现无。又二相违。如何体一。非苦乐等。见有是事。生灭若一。时应无二。生灭若异。宁说体同。故生灭时。俱现在有。同依一体。理必不成。经部师等。因果相续。理亦不成。彼不许有阿赖耶识能持种故。由此应信大乘所说因果相续缘起正理。
  此识无始恒转如流。乃至何位当究竟舍阿罗汉位方究竟舍。谓诸圣者断烦恼障究竟尽时。名阿罗汉。尔时此识烦恼粗重永远离故。说之为舍。此中所说阿罗汉者。通摄三乘无学果位。皆已永害烦恼贼故。应受世间妙供养故。永不复受分段生故。云何知然。决择分说。诸阿罗汉。独觉。如来。皆不成就阿赖耶故。集论复说。若诸菩萨得菩提时。顿断烦恼及所知障。成阿罗汉及如来故。若尔。菩萨烦恼种子未永断尽。非阿罗汉。应皆成就阿赖耶识。何故即彼决择分说。不退菩萨。亦不成就阿赖耶识。彼说二乘无学果位。回心趣向大菩提者。必不退起烦恼障故。趣菩提故。即复转名不退菩萨。彼不成就阿赖耶识。即摄在此阿罗汉中。故彼论文不违此义。又不动地以上菩萨。一切烦恼永不行故。法驶流中任运转故。能诸行中起诸行故。刹那刹那转增进故。此位方名不退菩萨。然此菩萨。虽未断尽异熟识中烦恼种子。而缘此识我见爱等。不复执藏为自内我由斯永舍阿赖耶名。故说不成阿赖耶识。此亦说彼名阿罗汉。有义初地以上菩萨。已证二空所显理故。已得二种殊胜智故。已断分别二重障故。能一行中起诸行故。虽为利益起诸烦恼。而彼不作烦恼过失。故此亦名不退菩萨。然此菩萨。虽未断尽俱生烦恼。而缘此识所有分别我见爱等。不复执藏为自内我。由斯亦舍阿赖耶名。故说不成阿赖耶识。此亦说彼名阿罗汉。故集论中作如是说。十地菩萨。虽未永断一切烦恼。然此烦恼。犹如咒药所伏诸毒。不起一切烦恼过失。一切地中。如阿罗汉已断烦恼。故亦说彼名阿罗汉。彼说非理。七地已前。犹有俱生我见爱等。执藏此识为自内我。如何已舍阿赖耶名。若彼分别我见爱等。不复执藏。说名为舍。则预流等诸有学位。亦学已舍阿赖耶名。许便违害诸论所说。地上菩萨所起烦恼。皆由正知。不为过失。非预流等得有斯事。宁可以彼例此菩萨。彼六识中所起烦恼。虽由正知不为过失。而第七识有漏心位。任运现行。执藏此识。宁不与彼预流等同。由此故知彼说非理。然阿罗汉。断此识中烦恼粗重究竟尽故。不复执藏阿赖耶。识为自内我。由斯永失阿赖耶名。说之为舍。非舍一切第八识体。勿阿罗汉无识持种。尔时便入无余涅槃。
  然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谓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或名所知依。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或名种子识。能遍任持世出世间诸种子故。此等诸名。通一切位。或名阿赖耶。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藏义故。或名异熟识。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此名唯在异生。二乘。诸菩萨位。非如来地犹有异熟无记法故。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菩萨二乘及异生位。持有漏种可受熏习。未得善净第八识故。如契经说。
  如来无垢识  是净无漏界  解脱一切障  圆镜智相应
  阿赖耶名。过失重故。最初舍故。此中偏说。异熟识体。菩萨将得菩提时舍。声闻独觉入无余依涅槃时舍。无垢识体。无有舍时。利乐有情无尽时故。心等通故。随义应说。
  然第八识总有二位。一有漏位。无记性摄。唯与触等五法相应。但缘前说执受处境。二无漏位。唯善性摄。与二十一心所相应。谓遍行别境各五。善十一。与一切心恒相应故。常乐证知所观境故。于所观境恒印持故。于曾受境恒明记故。世尊无有不定心故。于一切法常决择故。极净信等常相应故。无染污故。无散动故。此亦唯与舍受相应。任运恒时平等转故。以一切法为所缘境。镜智遍缘一切法故。
  云何应知此第八识。离眼等识有别自体。圣教正理为定量故。谓有大乘阿毗达磨契经中说。
  无始时来界  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  及涅槃证得
  此第八识自性微细。故以作用而显示之。颂中初半。显第八识为因缘用。后半。显与流转还灭作依持用。界是因义。即种子识。无始时来。展转相续。亲生诸法。故名为因。依是缘义。即执持识。无始时来。与一切法。等为依止。故名为缘。谓能执持诸种子故。与现行法为所依故。即变为彼。及为彼依。变为彼者。谓变为器及有根身。为彼依者。谓与转识作所依止。以能执受五色根故。眼等五识依之而转。又与末那为依止故。第六意识依之而转。末那意识。转识摄故。如眼等识。依俱有根。第八理应是识性故。亦以第七为俱有依。是谓此识为因缘用。由此有者。由有此识。有诸趣者。有善恶趣。谓由有此第八识故。执持一切顺流转法。令诸有情流转生死。虽惑业生皆是流转。而趣是果。胜故偏说。或诸趣言。通能所趣。诸趣资具。亦得趣名。诸惑业生皆依此识。是与流转作依持用。及涅槃证得者。由有此识故。有涅槃证得。谓由有此第八识故。执持一切顺还灭法。令修行者证得涅槃。此中但说能证得道。涅槃不依此识有故。或此但说所证涅槃。是修行者正所求故。或此双说。涅槃与道俱是还灭品类摄故。谓涅槃言显所证灭。后证得言。显能得道。由能断道。断所断惑。究竟尽位。证得涅槃。能所断证。皆依此识是与还灭作依持用。又此颂中。初句显示此识自性无始恒有。后三显与杂染清净二法总别为所依止。杂染法者。谓苦集谛。即所能趣。生及业惑。清净法者。谓灭道谛。即所能证。涅槃及道。彼二皆依此识而有。依转识等理不成故。或复初句。显此识体无始相续。后三。显与三种自性为所依止。谓依他起。遍计所执。圆成实性。如次应知。今此颂中诸所说义。离第八识皆不得有。即彼经中复作是说。
  由摄藏诸法  一切种子识  故名阿赖耶  胜者我开示
  由此本识具诸种子。故能摄藏诸杂染法。依斯建立阿赖耶名。非如胜性转为大等。种子与果体非一故。能依所依俱生灭故。与杂染法互相摄藏。亦为有情执藏为我。故说此识名阿赖耶。已入见道诸菩萨众。得真现观。名为胜者。彼能证解阿赖耶识。故我世尊正为开示。或诸菩萨皆名胜者。虽见道前未能证解阿赖耶识。而能信解求彼转依。故亦为说。非诸转识有如是义解深密经亦作是说。
  阿陀那识甚深细  一切种子如暴流  我于几愚不闲演  恐彼分别执为我
  以能执持诸法种子。及能执受色根依处。亦能执取结生相续。故说此识名阿陀那。无性有情不能穷底。故说甚深。趣寂种性不能通达。故名甚细。是一切法真实种子。缘击便生转识波浪。恒无间断犹如暴流。凡即无性。愚即趣寂。恐彼于此起分别执。堕诸恶趣。障生圣道。故我世尊不为开演。唯第八识有如是相。入楞伽经亦作是说。
  如海遇风缘  起种种波浪  现前作用转  无有间断时
  藏识海亦然  境等风所击  恒起诸识浪  现前作用转
  眼等诸识。无如大海恒相续转。起诸识浪。故知别有第八识性。此等无量大乘经中。皆别说有此第八识。诸大乘经。皆顺无我。违数取趣。弃背流转。趣向还灭。赞佛法僧。毁诸外道。表蕴等法。遮胜性等。乐大乘者。许能显示。无颠倒理。契经摄故。如增壹等。至教量摄。又圣慈氏。以七种因。证大乘经真是佛说。一先不记故。若大乘经。佛灭度后。有余为坏正法故说。何故世尊。非如当起诸可怖事。先预记别。二本俱行故。大小乘教本来俱行。宁知大乘独非佛说。三非余境故。大乘所说广大甚深。非外道等思量境界。彼经论中曾所未说。设为彼说。亦不信受。故大乘经非非佛说。四应极成故。若谓大乘是余佛说。非今佛语。则大乘教是佛所说。其理极成。五有无有故。若有大乘。即应信此诸大乘教是佛所说。离此大乘不可得故。若无大乘。声闻乘教亦应非有。以离大乘。决定无有得成佛义。谁出于世说声闻乘。故声闻乘是佛所说。非大乘教。不应正理。六能对治故。依大乘经勤修行者。皆能引得无分别智。能正对治一切烦恼。故应信此是佛所说。七义异文故。大乘所说。意趣甚深。不可随文而取其义。便生诽谤谓非佛语。是故大乘真是佛说。如庄严论颂此议言。
  先不记俱行  非余所行境  极成有无有  对治异文故
  余部经中。亦密意说阿赖耶识有别自性。谓大众部阿笈摩中。密意说此名根本识。是眼识等所依止故。譬如树根。是茎等本。非眼等识有如是义。上坐部经分别论者。俱密意说此名有分识。有谓三有。分是因义。唯此恒遍。为三有因。化地部说此名穷生死蕴。离第八识。无别蕴法穷生死际无间断时。谓无色界。诸色间断。无想天等。余心等灭。不相应行。离色心等。无别自体。已极成故。唯此识名穷生死蕴。说一切有部增壹经中。亦密意说此名阿赖耶。谓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谓阿赖耶识。是贪总别三世境故。立此四名。有情执为真自内我。乃至未断。恒生爱著。故阿赖耶识。是真爱著处。不应执余五取蕴等。谓生一向苦受处者。于余五取蕴不生爱著。彼恒厌逆余五取蕴。念我何时。当舍此命。此众同分。此苦身心。令我自在受快乐故。五欲亦非真爱著处。谓离欲者于五妙欲虽不贪著而爱我故。乐受亦非真爱著处。谓离第三静虑染者虽厌乐受而爱我故。身见亦非真爱著处。谓非无学信无我者虽于身见不生贪著而于内我犹生爱故。转识等亦非真爱著处。谓非无学求灭心者虽厌转识等而爱我故。色身亦非真爱著处。离色染者虽厌色身而爱我故。不相应行离色心等无别自体。是故亦非真爱著处。异生有学起我爱时虽于余蕴有爱非爱而于此识我爱定生。故唯此是真爱著处。由是彼说阿赖耶名。定唯显此阿赖耶识。
    已引圣教当显正理。谓契经说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若无此识彼持种心不应有故。谓诸转识在灭定等有间断故。根境作意善等类别易脱起故。如电光等不坚住故。非可熏习。不能持种。非染净种所集起心。此识一类恒无间断如苣蕂等。坚住可熏。契当彼经所说心义。
    若不许有能持种心。非但违经亦违正理。谓诸所起染净品法无所熏故不熏成种则应所起唐捐其功。染净起时既无因种。应同外道执自然生。色不相应非心性故。如声光等理非染净内法所熏。岂能持种。
    又彼离识无实自性宁可执为内种依止。转识相应诸心所法。如识间断易脱起故。不自在故。非心性故。不能持种亦不受熏。故持种心理应别有。有说六识无始时来依根境等前后分位事虽转变而类无别。是所熏习能持种子。由斯染净因果皆成。何要执有第八识性。彼言无义。所以者何。执类是实则同外道。许类是假便无胜用应不能持内法实种。又执识类何性所摄。若是善恶应不受熏。许有记故。犹如择灭。若是无记善恶心时无无记心此类应断。非事善恶类可无记。别类必同别事性故。又无心位此类定无。既有间断性非坚住。如何可执持种受熏。又阿罗汉或异生心识类同故应为诸染无漏法熏。许便有失。又眼等根或所余法与眼等识根法类同应互相熏。然汝不许。故不应执识类受熏。又六识身若事若类。前后二念既不俱有如隔念者非互相熏。能熏所熏必俱时故。执唯六识俱时转者。由前理趣既非所熏。故彼亦无能持种义。有执色心自类无间前为后种因果义立。故先所说为证不成。彼执非理无熏习故。谓彼自类既无熏习。如何可执前为后种。又间断者应不更生。二乘无学应无后蕴。死位色心为后种故。亦不应执色心展转互为种生。转识色等非所熏习前已说故。有说三世诸法皆有。因果感赴无不皆成。何劳执有能持种识。然经说心为种子者起染净法势用强故。彼说非理。过去未来非常非现如空花等。非实有故。又无作用不可执为因缘性故。若无能持染净种识一切因果皆不得成。有执大乘遣相空理为究竟者。依似比量拨无此识及一切法。彼特违害前所引经。智断证修染净因果皆执非实成大邪见。外道毁谤染净因果亦不谓全无。但执非实故。若一切法皆非实有菩萨不应为舍生死精勤修集菩提资粮。谁有智者为除幻敌求石女儿用为军旅。故应信有能持种心依之建立染净因果。彼心即是此第八识。
    又契经说有异熟心善恶业感。若无此识彼异熟心不应有故。谓眼等识有间断故。非一切时是业果故。如电光等非异熟心。异熟不应断已更续。彼命根等无斯事故。眼等六识业所感者犹如声等。非恒续故。是异熟生非真异熟。定应许有真异熟心酬牵引业遍而无断变为身器作有情依。身器离心理非有故。不相应法无实体故。诸转识等非恒有故。若无此心谁变身器。复依何法恒立有情。又在定中或不在定有别思虑无思虑时理有众多身受生起。此若无者不应后时身有怡适或复劳损。若不恒有真异熟心。彼位如何有此身受。非佛起余善心等位。必应现起真异熟心。如许起彼时。非佛有情故。由是恒有真异熟心。彼心即是此第八识。
    又契经说有情流转五趣四生。若无此识彼趣生体不应有故。谓要实有。恒遍无杂。彼法可立正实趣生。非异熟法趣生杂乱住此起余趣生法故。诸异熟色及五识中业所感者不遍趣生。无色界中全无彼故。诸生得善及意识中业所感者。虽遍趣生起无杂乱而不恒有。不相应行无实自体。皆不可立正实趣生。唯异熟心及彼心所实恒遍无杂。是正实趣生。此心若无生无色界起善等位应非趣生。设许趣生摄诸有漏生无色界起无漏心。应非趣生便违正理。勿有前过及有此失故。唯异熟法是正实趣生。由是如来非趣生摄。佛无异熟无记法故。亦非界摄非有漏故。世尊已舍苦集谛故。诸戏论种已永断故。正实趣生既唯异熟心及心所。彼心心所离第八识理不得成。故知别有此第八识。
    又契经说有色根身是有执受。若无此识彼能执受不应有故。谓五色根及彼依处。唯现在世是有执受彼定由有能执受心。唯异熟心先业所引非善染等。一类能遍相续执受有色根身。眼等转识无如是义。此言意显眼等转识皆无一类能遍相续执受自内有色根身。非显能执受唯异熟心。勿诸佛色身无执受故。然能执受有漏色身唯异熟心。故作是说。谓诸转识现缘起故。如声风等。彼善染等非业引故。如非择灭。异熟生者非异熟故。非遍依故。不相续故。如电光等。不能执受有漏色身。诸心识言亦摄心所。定相应故如唯识言。非诸色根不相应行可能执受有色根身。无所缘故。如虚空等。故应别有能执受心。彼心即是此第八识。
    又契经说寿暖识三更互依持得相续住。若无此识能持寿暖令久住识不应有故。谓诸转识有间有转如声风等。无恒持用不可立为持寿暖识。唯异熟。识无间无转犹如寿暖。有恒持用故可立为持寿暖识。经说三法更互依持。而寿与暖一类相续。唯识不然。岂符正理。虽说三法更互依持而许唯暖不遍三界。何不许识独有间转此于前理非为过难。谓若是处具有三法无间转者可恒相持。不尔便无恒相持用前以此理显三法中所说识言非诠转识。举缓不遍岂坏前理。故前所说其理极成。又三法中寿暖二种既唯有漏。故知彼识如寿与暖定非无漏。生无色界起无漏心。尔时何识能持彼寿。由此故知有异熟识一类恒遍能持寿暖。彼识即是此第八识。
    又契经说诸有情类受生命终必住散心非无心定。若无此识生死时心不应有故。谓生死时身心惛昧。如睡无梦极闷绝时。明了转识必不现起。又此位中六种转识行相所缘不可知故。如无心位必不现行。六种转识行相所缘有必可知。如余时故。真异熟识极微细故。行相所缘俱不可了。是引业果一期相续。恒无转变。是散有心名生死心。不违正理。有说五识此位定无。意识取境。或因五识。或因他教。或定为因。生位诸因既不可得。故受生位意识亦无。若尔有情生无色界后时意识应永不生。定心必由散意识引。五识他教彼界必无。引定散心无由起故。若谓彼定由串习力后时率尔能现在前。彼初生时宁不现起。又欲色界初受生时串习意识亦应现起。若由惛昧初未现前此即前因。何劳别说。有余部执。生死等位别有一类微细意识。行相所缘俱不可了。应知即是此第八识。
    极成意识不如是故。又将死时由善恶业下上身分冷触渐起。若无此识彼事不成。转识不能执受身故。眼等五识各别依故。或不行故。
    第六意识不住身故。境不定故。遍寄身中恒相续故。不应冷触由彼渐生。唯异熟心由先业力恒遍相续执受身分。舍执受处冷触便生。寿暖识三不相离故。冷触起处即是非情。虽变亦缘而不执受。故知定有此第八识。
    又契经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如是二法展转相依譬如芦束俱时而转。若无此识彼识自体不应有故。谓彼经中自作是释。名谓非色四蕴。色谓羯逻蓝等。此二与识相依而住如二芦束更互为缘恒俱时转不相舍离。眼等转识摄在名中。此识若无说谁为识。亦不可说名中识蕴谓五识身。识谓第六。羯逻蓝时无五识故。又诸转识有间转故。无力恒时执持名色。宁说恒与名色为缘。故彼识言显第八识。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成唯识论卷四 下一篇成唯识论卷二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唯识学小组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安博网络